母語、農權、台灣國!耀伯一生的夢想與奮鬥目標。這一路走來的心路,化做一篇篇文章,耀伯要出新書了,預計11月由玉山出版社發行,感謝所有人的一路扶持,更感謝所有支持耀伯新書的好友們。

520事件!催化農運整合

「520事件」一個多月後,全台各地農運領袖,於6月28日齊聚台中豐原的社區活動中心,討論成立全國性的農民組織。一開始在名稱上,就發生爭議並且相持不下,動用表決。

「山城農權會」的林豐喜、陳秀賢、蔡建仁等人,在會議章程草案提的名稱是「全省農民聯盟」,遭到戴振耀提案反對「全省」二字,主張堅持台灣主體性,應該使用「台灣農民聯盟」,雙方一陣激辯。

名稱的爭議,其實就是統獨思維的分歧所致。拜各地草根串連工作比較紥實之賜,挺「台灣」之名的代表佔多數,在動用表決後獲得通過。

「彼時伊因(那時他們)說,農運歸農運,政治歸政治,但是我說,所有農民權益問題,攏是政治問題,農民的命運攏是政治決定,欲(要)解決嘛是政治問題,所以,莫擱說啥米(不要再說什麼)農運歸農運,政治歸政治,這是不可能分得開的。」

緊接著,兩派陣營又為了會長人選有所爭執。戴振耀提名被國民黨逮捕入獄的林國華;「山城農權會」則推出林豐喜,雙方又是一陣激辯,由於先前在名稱上的表決,雙方實力已經展現清楚,以致未表決就爆發嚴重肢體衝突。

統獨意識引爆衝突分裂

「衝突非常嚴重,椅仔攑起來結(椅子抓起來互打),人說陳秀賢是統派,但是伊對我介好,袂(不會)打我,不過伊會打紀老師跟NYLON(鄭南榕),哈哈哈。後來,陳秀賢就說,『袂合(不合)就分吧』。所以,相打煞(打架結束),阮這邊的人攏總(全部)離開。彼時,朱高正、許榮淑是支持伊因(他們)。」

挺林國華這一邊的人馬,全部到豐原一家「世紀大飯店」,另外宣佈成立「台灣農權總會」,並經由選舉選出會長林國華,副會長則是北中南各一位,包括代表台北縣農權會的賴建勳(樹林農會理事長)、代表雲林農權會的陳坤池、代表高雄農權會的戴振耀。

「我對(從)陳菊、周清玉,還有喇叭,了解到組織串連的重要性,所以,全台灣各地的農權會,我早就行(走)透透,直接接觸。客家人的地區就靠宋吉雄,伊佇(他在)這部份甚關鍵。所以,無論是頭前(前面)組織名稱的表決,或者後來佇農權總會,我提名林國華做會長,攏順利通過。」

這場農運組織的衝突與分裂事件,有媒體報導說是「果農與稻農」的分歧,但是,耀伯認為這是記者的錯誤認知,他個人就是果農,「農民教室」裡的成員與幹部,也大多不是稻農,反而果農居多。

「這咧衝突真正佮(真的跟)種稻仔、種水果無關係,問題是主席的選舉,背後擱加(更加)重要的原因,還是統獨。陳秀賢、蔡建仁,還有林豐喜的記者某(老婆),聽說攏是夏潮的淵源,我的了解是按尼(這樣)。」

「其實陳秀賢對我介好,擱一直招我去中國參觀七逃(遊玩),但我是堅持台灣獨立建國的,根本袂想欲(不會想要)去中國。另外,我佮豐喜嘛介好,我感覺豐喜其實無啥米統獨的意識型態,農民運動到後來,伊嘛是挺我,只是伊因某(他的老婆)反對我。哈哈哈。」

鄭南榕發表「全面展開建國運動」

當天也在衝突現場,並且力挺戴振耀的鄭南榕,隨後在自由時代週刊發表「全面展開建國運動」的文章裡,也提到台灣反對運動界,普遍存在國家認同混亂的問題。

「……不論是工運、農運、環保或學運,幾乎每一個層面的運動中,都發生了運動團體分裂的事實。

分裂的理由,主要都不是對該項運動路線認知的歧異,而是沿著對台灣前途不同的認知──即統獨問題,這條線裂開。

運動發生了這種分裂之後,雙方根本無法合作,力量難以集結,對整個運動的開展,造成很大的阻礙。

雖然這些社會運動的短程目標,都不會直接觸到『國家認同』這個問題,但以較為長期的眼光視之,統獨問題是任誰也無法逃避的。

如目前部分島內資本家前往中國投資,已威脅到台灣勞工的工作權,此與引進外籍勞工,影響島內勞工的就業機會與勞動條件談判籌碼無異。而中國農產品的進口,對本已處於台灣最低層農民,勢將造成更大的打擊。

面對這類問題,不同的統獨認知,必定有不同看法出現,進而對未來的政策制定也會有不同的作法。

而且,在社會運轉的開展中,部份人士以和稀泥打爛仗的態度,四處宣揚『統獨不重要』、『先搞運動』的說法。

這種『統獨不重要』的說法,不但在理論上,無法克服前述對運動看法、作法不同的難題,亦將對台灣前途的解決,造成時間上的拖延。」(自由時代週刊23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