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莫言說,大江健三郎每有新作都說是最後一部,其實他寶刀未老,如同78歲歌德可以愛上少女。大江健三郎笑說,19歲認識現在的老婆,現看到少女,腦中就閃過她年老可能樣子。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外國文學研究所聯合主辦的「國際視野中的大江健三郎文學」研討會,今天在中研院文哲所展開,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大陸作家莫言及台灣作家朱天文風趣對談。

朱天文對大江健三郎探討明治時代精神的新作「水死」特別感興趣。她問,人類學家李維史陀對天照大神信仰進行研究後認為,日本社會仍保留古代原初模式,甚至作家張愛玲也曾說,二戰後,日本是聽了人類學家的建議才未廢天皇制,大江健三郎是否想藉「水死」挑

戰象徵明治時代精神、至今仍存在的天皇體制?

大江健三郎澄清,明治時代有三階段:初期的革命精神、中期的民主主義時代及後期的超國家主義時代。二戰後,歷經1945到1960年代的民主主義時期,日本新一波反動思潮再起,就他個人而言,因在小說「沖繩札記」中揭發戰敗後沖繩島民被迫集體為天皇殉死的史實而遭軍官遺族控訴一事,即為明證。

他說,天皇神話在每個時代有不同意義,經歷明治超國家主義、昭和民主及持續至今的反動時代,他深刻感受日本人的心理矛盾及拉扯;對於1945年後,日本人義無反顧擁護原為敵人的美國人及民主價值,他也十分驚訝。

他也說,運用人類學的神話解釋模型,「水死」中乘船消失在河上的父親,象徵戰敗的國王,國王象徵國家及國民,舊國王死去,新國王將起,小說中的父親即體現日本人對天皇糾葛的情感。連結父親命運與天皇體制的未來,他已為小說設定兩個不同的結局,將開放與會者討論。

莫言表示,每個人都會經歷理智與情感的矛盾,但作家應跳出個人情感及民族主義的狹隘框架,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審視民族歷史,大江健三郎晚期風格即充分體現這點。

莫言開玩笑說,大江健三郎喜歡說自己老了,每有作品即聲明這是最後一部,其實他寶刀未老,就像78歲的歌德可以愛上18歲少女,雖不敢祝福大江健三郎和少女有浪漫愛情,但可以讓「水死」中的父親愛上,因為父親也象徵作者對自己經歷過的明治超國家主義精神的反省,等於是作者的另一個身分。

大江健三郎幽默回應,19歲那年認識當年18歲、現已73歲的美麗太太,現在看到18歲少女,腦中即閃過她73歲時可能的樣子,所以不會考慮這樣的情節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