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造成嚴重災情,災區易地復學的國小開學近一個月,台灣拜耳發起行動科學教育團隊,結合國立台灣科學教育館與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的學術專業及國研院國網中心科學志工人力支援,展開為期一周科學教育活動,運用日常生活常見的物品進行安全的實驗,讓學生及老師了解生活即是科學。

(右圖 :台灣拜耳發起行動科學教育團隊,結合台灣科學教育館與台北教育大學及國研院國網中心科學志工展開一周科學教育活動。)

安置於旗山的民族國小校長周秀梅及民權國小校長吳權育不約而同表示,雖自然科教學進度正常,但教學品質及教學環境充滿不便及安全問題。桃源鄉興中國小校長蕭興中更表示,由於場地受限,現在他們自然課幾乎都讓學生看教學片,既使有教材包,也為了安全考量,要用到酒精燈的實驗課程可能還是要等回到原校再進行。

 為輔助災區學生得到完善科學教育資源及實際操作學習科學技能,讓學生了解科學進步與生態保育並行的重要性,讓科學教育沒斷層,台灣拜耳組成行動科學團隊前進災區小學巡迴,從物理、化學、地球科學、生態教育等,提升學生對科學的創造力及對環境安全的認知,更引導自然科老師靈活運用生活周遭物品規劃教案及實驗,以銜接課程內容,讓科學更有意義。

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規畫防災與生態教育教學課程,利用闖關遊戲方式引導讓學生從遊戲中學會防災、生態保育、生活民情等知識。台灣科學教育館提供8噸行動科學展示車,並於人數較多學校進行科學展演活動,除原定國教大專科老師進行課程教學外,另安排科教館師資針對自然科老師進行教學演示,並設計規畫許多生活科學實驗,由當地科學志工輔導各組學童進行教學。

為了讓學生了解生活周遭處處都與科學相關,特別設計神奇發泡泡棉實驗,讓學生親自動手,在操作過程中講解泡棉發泡原理,讓學生動動腦,觀察周遭環境是否有運用到泡棉,加深學生對化學原理、實驗過程及實驗結果的聯想力與印象,激發學生從實驗裡找真相的研究動機。

台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主任盧玉玲說,自然專科教室最主要功能是提供學生一個科學學習及安全實驗空間,這次災害剝奪許多學生完整學習機會,除教導學生及老師觀察周遭環境在生活中激發科學外,盡快使學習環境恢復原狀,才能培養出未來的科學人才。

 

 台灣拜耳董事長胡迪文表示,拜耳致力兒童科學教育,期望透過各種行動給予學生完整、安全的科學概念,培養未來的科學小種子,有系統發展年輕學子科學才能,目前所做的僅是長期計畫中的一小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