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日報專欄作家Eswar Prasad評論指出,美中兩國展開的貿易報復政策,是一個危險的策略。他認為,保護主義措施﹐無論是明還是暗﹐一旦落實就很難放棄。更大的危險在於﹐奧巴馬政府可能已將中美關係推向了一個更加唇槍舌劍的危險階段。而這樣做只是為了讓幾個工會組織滿意。

奧巴馬政府上週五決定對中國輸美輪胎加徵進口關稅後﹐中國方面迅速做出了強烈反應﹐威脅要通過對進口自美國的汽車產品和雞肉加徵關稅予以報復。

Eswar Prasad認為,美中兩國的這些舉措當然是象徵性的﹐其實都是針對各自的國內民眾而故作的政治姿態。但兩國政府都在玩火──除非他們能迅速熄滅這些保護主義火燄﹐否則可能會發現情況將逐步失控。

保護主義火焰不息 情況可能失控

Eswar Prasad是康奈爾大學的貿易政策教授﹐並擔任布倫金斯學會的高級研究員。

Eswar Prasad認為,美國政府已把自己逼到了牆角﹐它承諾會在貿易問題上採取強硬立場﹐並以此為籌碼﹐為自己在其他國內優先問題上的立場尋求政治支持。根據中國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時所簽協議的一項條款﹐美國有權採取臨時性“保護”措施﹐以避免從中國進口的某些產品損害國內產業。這一條款可能為美國此次加徵關稅的行動提供了堅實的法理基礎。

但問題是﹐Eswar Prasad說,美國的這些技術性措施是難以與純粹的保護主義措施區分開的﹐特別是在公眾眼裡。因此﹐顯示對華採取強硬立場的象徵性措施﹐其主要作用只能是為中國自己採取明確的保護主義措施、或者將原本暗中實施的保護主義措施公開化提供借口。

Eswar Prasad也表示,中國在這方面也算不得白璧無瑕。它一直在採取各種補貼手段和其他措施提振出口﹐包括低估人民幣匯率以及不嚴格執行知識產權保護法規等。北京繼續要靠出口增長來創造就業崗位﹐依然主導中國經濟的低效國有企業在創造就業方面並不十分擅長。

中國誤導高科技產品限制影響貿易失衡

他批評中國官員還在繼續誤導說﹐只要美國取消某些高科技產品的對華出口限制﹐中美貿易失衡情況就能得到改善。但是,取消這些出口限制幾乎不會對中國在中美貿易及多邊貿易中的順差造成什麼改變﹐中國需要這些順差來維持其增長模式。

Eswar Prasad指出,危險之處在於﹐美中兩國政府採取的這些行動可能只是兩國祭出更多保護主義措施的先聲。事實上﹐美國和中國都已經違反了兩國及20國集團其他國家領導人在各類峰會上大肆宣揚的承諾﹐即要避免採取保護主義措施。

美國在其財政刺激法案中加入的“買美國貨”條款﹐使得中國也在自己的經濟刺激方案中加入了“買中國貨”條款。在美國鋼鐵工人工會和國內一些鋼管製造商的敦促下﹐美國最近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某些鋼管加徵關稅。所有這些措施都幾乎不會給普通美國人和中國人帶來任何好處。

他認為,一方採取的此類行動只會引發另一方採取與之類似的反制行動﹐除了能減少美中各自國內一小批生產商的外來競爭壓力﹐這些行動對其他所有人帶來的只有壞處。而它們造成的間接損害可能更大。美中兩大經濟體的貿易戰不斷升級﹐有可能破壞全球貿易體系﹐使全球經濟剛剛開始的脆弱復蘇遭遇挫折。

報復戰妨礙多邊談判進展

美中貿易緊張關係加劇還會妨礙一些重要的多邊談判取得進展﹐兩國在這些談判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從控制氣候變化、到推動國際金融機構的改革﹐再到應對朝鮮等無賴國家﹐有關一系列重要問題的國際討論總是由美中兩國定調的。兩國經濟關係出現問題﹐有可能會波及到其他領域﹐並導致巨大損失。

現實情況是﹐美中兩國經濟彼此的依賴度要高於兩國願意承認的水平。中國需要美國的出口市場來保持經濟和就業的增長﹐隨著中國的工業生產能力在政府刺激計劃的推動下進一步提高﹐中國對美國市場的依賴只會增強。而隨著公共赤字的飆升﹐美國政府不會放過任何一項融資來源﹐包括中國對美國國債的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