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3)日行政院通過1200億災後重建特別預算,預計今(98)年度將編列414億,最後仍待立法院通過後才能定案,而今年未包括重建預算的公共工程預算規模達5996億,已創我國工程史上新高,經建會主委陳添枝坦承,若加上重建預算,顯然可能對既有預算造成排擠效應,影響執行進度。

根據工程會推估,目前國內顧問公司、技師事務所每年可承擔的工程總量約為六千億元,而營造業每年可承攬總量約六千七百一十八億元,原有預算被評估為足可負荷。

但由於今年度災後重建預算414億元當中,至少有半數以上會用在橋樑、道路等公共工程修復部分,至少會增加200億工程預算規模,國內顧問公司、技師事務所的負荷量將可能不足。

陳添枝表示,目前一切仍以救災、重建優先,尤其此次風災損壞的橋樑、道路很多,搶通、興建的工程一定要優先進行,否則會影響災區生活機能,因此勢必對一些既定預算造成排擠。

陳添枝強調,政府會盡全力排除影響預算執行的可能,包括增加國內工程能量、或是讓部分大型工程以「國際標」方式進行,引進國外工程力量,部分企業認養計畫也可能引入企業力量,讓衝擊力道小一點。

行政院發言人蘇俊賓也強調「救災優先」,但他認為,今年度因4年5000億預算緣故,許多工程單位將原本棄置、或移往國外的機具陸續運回,也許足以應付此次工程規模。

除了負荷規模,執行率也是關鍵,去年下半年政府編列的583億擴大公共工程預算截至今日,標案完成率為95.96%,預算達成率為90.31%,民進黨立委葉宜津指出,原本預計去年底就該完成的預算,拖了半年多都還未完成,若政府效率仍舊如此,災後重建執行效率令人擔心。

葉宜津認為,在經濟成長不如預期、風災衝擊兩大因素之下,明年預算規模其實已經失真,主計處應該將立院已通過的明年度總預算撤回重新檢討編列,否則一定會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