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電視播映一則隱匿在街市小巷的私房菜小舘新聞,舘主自幼師承其母烹調粵菜,原只自家餐用,最多邀宴親朋,後來牛刀小試,擺上三桌,專營舊雨,頗有特色。畫面帶到主廚端出全鴨大菜,賓客驚喜,讓我想起小時候過年,媽媽一道花椒八角八寶鴨,色貌神似,一番滋味又上心頭。媽媽的味道,如數家珍,幾十年來,大宴小酌,都沒有媽媽的菜好,煎炒燉煨,渾然天成,油鹽醬醋,隨手一捻,都是絕妙。光是簡單的蒜頭炒飯,即能征服行家。

 

  蒜頭炒飯。材料就是蒜頭,醬油,味精與白飯,蒜頭不是用切的,是連皮拍碎,下鍋爆香後盛飯快炒,醬油味精適當,炒成棕楬色即成。曾經在台北一家日本料理的菜單看過蒜頭炒飯,喜出望外,上桌一瞧,店家放奶油鏟炒,味道自是迥別,就是沒有醬油過飯的原香。

 

  肉粽與蝦捲。如果票選媽媽的頂極名菜,她的肉粽與蝦捲厥為天下第一味。肉汁炒過的生米,加入鹹蛋黃、香菇、五花肉、栗子與花生,煮熟剝開,棕葉香撲鼻,淋上肉汁,三、四個一頓,猶不過癮!蝦仁搗碎與豬油切丁、荸薺、魚漿、台灣蔥(頭呈圓斗狀),一起和攪,外層舖以豬網紗油炸,一粒粒金黃蝦捲,佐上芥末、蕃茄醬或美美辣醬,齒頰留香,美味,美味,數十年不衰。

 

  內燥飯與滷蛋。北部稱滷肉飯就是南部的肉燥飯,差別在南部的肉燥,油花較多,香味更濃,每次回家,一鍋肉燥滷蛋,淋滿白飯,我像服役的少壯,幾碗不留丁點飯粒。媽媽滷肉燥放了些冰糖,五花肉,油花多,與紅蔥頭先炒過,再浸醬油溫火滷製,蛋特別選用土雞蛋,滷過後蛋黃色深,更香,嚼在口裡連滷成褐色的蛋白都充滿肉汁香,真是不同凡響。

 

  燻雞。雞先燙熟後,放入平炒鍋內,鍋底放紅糖(黃色顆粒)一把,糖上平行兩根木筷托住雞,以烈火逼出糖煙,蓋鍋2分鐘許,雞肉外表呈金黃色澤,糖煙滲入肉質,即甘又帶點焦香味,幸福美味啊!

 

  虱目魚五吃。南部盛行虱目魚,貨美價廉,光是魚本身就有五種烹調,都是精彩。小時候爸媽為了讓家小不乏營養,鼓勵我們吃魚,常常早上煮虱目魚湯加青菜或麵線,味美鮮甜,也練就一口挑刺本領(虱目魚以刺多著稱),現在市面上多以無刺虱目魚為號召,色衰質庸,沒有難度,更乏特色。媽媽料理虱目魚頗為精道,有虱目魚薑絲湯,蒸煎虱目魚,糖醋虱目魚與虱目魚焿等。蒸虱目魚吃的是原汁原味,不加任何佐料,就是魚洗淨,鱗除淨,整條清蒸後,沾醬油清吃,因為魚鮮所以味美無腥。糖醋則是整條炸勻,施以蒜味、青蔥、老薑切小條狀,勾芡淋在魚上即可,簡單就是美,不必任何配料,竟成一道佳餚。我則獨愛媽媽的魚焿,多以魚肚部位拌魚漿,湯頭用魚骨熬成,白蘿蔔切丁或竹筍切絲入湯打成勾芡,配麵或米粉,不忘加黑醋與胡椒,冬天則再加蒜苖,滋味更美。

 

  紅糟肉焿。選用里肌肉與紅糟(即紅掬)太白粉攪和後入湯勾芡,又是簡單一道,加黑醋或白醋,少許薑絲,風味尤佳。肉焿煮久後,紅糟粒飄浮在湯上,不用高湯,自成一家好味。

 

  媽媽未曾學習廚藝,卻手藝高明,想必來自天份。印象裡還有沙茶炒芥藍豬肉,滷豬腳,豆腐焿,炒米粉,米粉湯,豬肝捲,飯湯,蝦仁飯,糖醋黑鯧,什錦湯,芋頭湯,壽司,炸三蔬(茄子,高麗菜與胡蘿蔔魚漿),與那絲絲入扣的八寶鴨,樣樣出色,還有還有…..不自覺已嘰哩咕嚕了起來。

 

  媽媽的料理,永遠的美味!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