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看彈性,要彈得高,必先屈膝。易言之,要讓自己先苦蹲,才能跳得高,看得遠。

美國前總統尼克森在歷史上有兩項功過定位,一是水門案,讓他黯然千古;一是敲開中國之門,從此改變美中與全球戰略。以反共起家的尼老,賭上政治生命,在任期內,做出驚世之舉,彈性大到令人咋舌,不論歷史功過,或導致後來的中美斷交,從外交領域與歷史進程,他終究是枱面上一號人物。由此觀之,蔡英文主席日前的「無前提下,不排除與中國直接對話」宣示,亦不須框住於意識型態或視為洪水猛獸,否則像陸先生長久以來一中的陳腐老舊,不也是锈得掉牙。

中國民族主義熾盛,從網路語言可以一窺,只要涉及台海事務,從總書記到地方官,口徑從不偏離一中航道,好像自我感覺良好,永不改變。西方外交辭令或國際場合鮮少把話凍住,他們總會堅定而委婉地說:不排除可能性。這種彈性原則,一來暖和氣氛,也可俟機謀動創造利己機會。蔡英文與民進黨未來最重要的十年政綱論述,兩岸關係絕對是重要一環,國際社會將非常矚目,此時抛球出去,有探詢意味,但更有彈性創造機會,陸先生再用老手套接招,討不上便宜。

看一個人說話的誠意堅定與智慧,觀其眼與容與行。那天蔡英文這番話一出後,電視鏡頭掃到她坐在席上,冷冷靜靜的聆聽其他與會者的說場,看不到閃爍形於色,從容自若不似一日一話隨興而起,應是有備而來,吾寧視之深遠。如果這番宣示在雙英辯論前釋出,應該更有新聞主導,也不會落入辯後權變之言拉攏中間選民之疑。

馬英九總統日前在CNN訪問中的never ask American to fight for Taiwan說,讓他never(從未)陷入英文語意風暴,是不是反映他內心終極統一的思想,不得而知。倒是never這個字,我有些經驗,常聽到老外說never know。多年以前,公司代理的歐洲商品,原廠來台做產品特別秀活動,透過精密的策畫與宣傳,吸引了上萬民眾熱烈參與,讓領軍的原廠主管興奮不已,事後我問他是否有機會再來一次,他就回答 we never know,事隔一年不到,類似活動再度來台,同樣造成轟動,現在回想起來,西方人的never know 即是充滿對未來的未知,想像與挑戰,上天不告訴我們未來的事情,就是讓我們一步步去體會,而人生的美,就在這種未知的憧憬與努力。

CNN整個訪問談到自己國家,馬英九就稱台灣,不提經常琅琅上口的中華民國,倒也知道彈性。相信有機會出國旅遊經商或與老外交往涉務的人都知道,沒有任何外國人會提R.O.C.,他們只知道台灣,Where are you from?你也一定回答 I come from Taiwan,你要說  I come from Republic of China,他們一定誤為你來自對岸。

台灣,台灣,自己生而長的地方,你不說,誰說。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