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建銘總召昨日於臉書語重心長的一段話,宣告立法院二次臨時會不開了。端看其落落長的敘事,一言以蔽之,就是民進黨雖然掌握國會多數,但在不忍看到朝野對峙過激的情況再次發生,所以自我約制的選擇不強開臨時會,以「退一步海闊」天空來建立新的國會文化。語意中看似謙遜,卻難掩當中身為多數黨的優越感。

相信擁有「台灣價值」的朋友們,閱讀過後必然感動流涕,或頻頻誇讚總召的大格局,或褒揚執政黨為求全而對權力的自我限縮。然而,靜下心來思考,如果當初國會組成可以是「兩黨均勢」、乃至於「三黨不過半」的局面,是不是就無需由某一獨大政黨主宰議事、而容有在國會殿堂循制度理性監督的空間呢?畢竟在均勢下的議程安排,顯然就必須由各黨團共同敲定,而非像現在這般、由多數黨團逕自安排,在野或只能選擇退場抗議,要不就只能按議程過個水,而後等待著不斷電表決、看著形勢比人強的輾壓結果而已,充其量就是個會叫的橡皮圖章而已。

顯然,「人治」永遠不如「制度」來得穩定,儘管民主選舉本身是種制度化的選擇,但當行政立法皆由一黨掌握、執行與監督合一的態勢下,則「人治」的色彩將漸趨濃郁。以總統為首的行政權,因推行政務的便利性,往往將立法權視為行政麾下的「立法局」角色。致使立法的動機,更多是出於政務推動上的需求,而較少是體察社會民眾的脈動(當然不排除兩者民意有相互契合的可能)。但人民真正需要的,是一個實踐「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的國會,真正廣納所有族群心聲的場域,並非興致來了就奢談對少數的恩給尊重,行政單位下軍令狀就展現多數優勢、寸步不讓的立法局,而這得端賴均勢的政黨政治才能達致,不是麼?

就以立院臨時會的召開而論,第一次會所排定的考監人事案、國民法官法等議程,明知在野對監院人事勢必群起攻之,又國民法官法或需尋求更為廣泛的社會共識,但執政黨仍舊執意開會,全然未見柯總召言下「建立新典範」的雍容大度。來到二次臨時會,雖然議題應會聚焦在紓困3.0,但其中涉及預算回補事宜居多,本就無相對急迫性,復以行政單位在預算細目編列上或有不及,選擇不召開本就合理,真與忌憚在野陣營杯葛、希冀尋求和解共生有關麼?

明日815就是高雄市長的補選日,按自己「均勢」的理念,若這場戰役再讓執政黨大獲全勝,未來執政是否更不懂得謙卑,頗令人擔心。然無奈的是,陳其邁當然不是最佳的人選,但就檯面上的候選人而言,除了選其邁,好像也沒其他更靠譜的選擇了。在此期許在野黨揚棄急就章、空降徵召的臨時抱佛腳舉措,真正從基層紮根孕育在地人才,讓均勢理想得以在「人才輩出」的競逐下淬鍊而生。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