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全球累積確診病例已經突破770萬宗,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也預計2020年全球經濟將出現6%的下降。除了衝擊經濟層面之外,國際政治和社會體系也可能發生重大改變。這次疫情帶來如此多的負面影響,難道就沒有好的影響嗎?其實是有的,下面將列舉三點帶你來瞭解這次疫情的正向影響。

1.減少其他疾病的發生

疫情期間政府希望大眾能做好個人的防護措施,如戴口罩、勤洗手、做好環境消毒等等,也養成了民眾衛生的好習慣,另外,政府實施的出境、入境管制,也大幅降低了出國旅遊感染的風險。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降低了飛沫傳染疾病的罹病風險,而勤洗手也減少了接觸傳染、糞口傳染的罹病風險,如此就有效降低了許多疾病的罹患機率。

根據臺灣衛福部疾管署統計,今年1~6月的流感併發重症本土病例及境外移入病例累積確定病例數,相較於去年少了一半以上,而且到了疫情趨漸嚴重的2月下旬之後,病例數幾乎沒有增加。

(圖取自衛福部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下張圖也可以看見,今年1~6月登革熱的本土病例加境外移入病例數,比去年同期少了上百例,每月增加的病例數也十分緩慢。

 

(圖取自衛福部疾管署傳染病統計資料查詢系統)

2.空汙大幅銳減

為了防止疫情持續擴散,許多國家都下達了居家令或禁足令,路上的人車減少了,商業和工業活動也大幅下降,地球便取得短暫的喘息機會,空氣品質出現很大的改善。

美國航太總署拿中國武漢2019年1、2月與今年同期相較,發現大氣中的二氧化氮濃度降低許多,二氧化氮是工業設施排放的有害氣體。這種現象正好發生在武漢採取防止疫情擴散的措施時(如工廠暫停上工)。

     (圖取自NASA網頁earthobservatory.nasa.gov)

 

其他如歐美國家,也可以發現二氧化氮濃度降低的現象,則歸功於封城的緣故。由於全球人類停止了大部分的活動,使地球短暫恢復了難得一見的樣貌,也帶來更多對環保的反思。

3.帶來新的生活模式

疫情期間,消費行為轉變,像是利用行動支付減少現金使用、影音串流平台取代外出看電影、線上遊戲取代外出旅遊,甚至連展覽和演唱會都直接於線上舉辦。宅經濟發威的影響下,能夠提供民眾在家完成食衣住行育樂的產業,統統成了疫情間的最大受惠者。

舉外送商機為例,除了原先圖方便的族群,還多了為降低傳染風險而減少外出的人們,使用外送平台解決食的問題,讓外送平台訂單量大幅成長。凱度洞察與 LifePoints 網路問卷平臺合作的調查顯示,過去人潮擁擠的地方,如合菜餐廳、百貨商城美食街,都有逾六成的民眾減少去的頻率;另外,其他常會在店內用餐一段時間的餐廳,例如:複合式簡餐、火鍋店、咖啡廳等,也受到相當的影響。為了避免感染機會,臺灣民眾在家的時間變多了,美食外送平台的使用頻率也顯著提高,近四成的使用者更常依賴平台解決用餐問題。

(資料來源:Kantar Insights Division 凱度洞察台灣/LifePoints)

另外一個現象是,疫情首次使用外送服務的消費者,有高達三成成為一週訂餐多次的重度使用者,比整體外送平台21%的重度使用者高出10%,可見得這次疫情為外送產業的成長幫了不少忙。

(資料來源:Kantar Insights Division 凱度洞察台灣/LifePoints)

為了避免群聚感染,許多公司也開始施行遠距上班,人們開始試著習慣在家上班的感覺,也因為在家工作,使得人們才發現了另一半的工作態度是如何,居然很多人都跟平常相處差很多!像有人發現原來另一半平常個性隨和,比較優柔寡斷,但在工作上卻很有能力,做決定果斷,能迅速把事情完成。意外幫助自己更瞭解另一半的不同面貌。

另外,共享辦公室也應著這次疫情順勢而起,除了提供一個不被干擾、舒適且創意的工作環境,也因為是記名座位,座位固定且早晚消毒,剛好能配合辦公的分流需求,使得共享辦公室成為許多電腦工程師、設計師和一些新創團隊的首選,方便又安心。 

疫情橫行霸道的這段期間,電視上總是播著負面的相關消息,人心惶惶,整個社會也不安定了起來。現在臺灣疫情已經好轉許多,但有些國家仍然在與病毒對抗,我們要相信,這些黑暗的時光總會過去,失去的會再用另外一種形式進行下去,在黑暗中有時轉個彎就能看見另一道光,危機或許就是轉機,也會是蛻變最好的催化劑。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