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推行許多不同政策的時候,網路就會有很多的民眾開始對地方政府或首長的網路專頁進行留言,他們的內容往往提到一個主題,就是「先改善薪資好嗎」,意旨沒有改善勞動就業和薪資狀況,其他的政策往往都是天方夜譚,難以達到效果。

此觀點上,民眾是認為政府沒有解決他們最在乎的,經費花在其他地方都是多餘。但站在中央政策的角度來看,任何一個執政者或政府是無法直接改變薪資問題的,從國民黨時代的22K政策到民進黨的多項勞工政策,顯示市場比政府更聰明,政府嘗試過度干預的結果影響有限,甚至會帶來許多後遺症。許多的手段不外乎是在法規上,做勞資雙方的協調,像是給予抵稅減稅來提高工資,或讓雙方各退一步,但除了大型企業之外,往往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作法上轉了個彎勞工又被業主吃得更死了。因此政府介入自由市場往往僅是提高企業的成本和原本的運作模式,這些後遺症還是會轉嫁到人民身上,甚至是影響到更廣的層面上,像是一去不回頭的民生物價就是最好的例子。

 

南部低薪的原因是大勢所趨,地方政府更是雙面為難

中央政府的影響有限,那地方政府還能做什麼直接的介入?落實徹查中小企業有無違反勞基法的確是應該做的,但在直轄市以外的縣市徹查可能導致中小企業外流,還沒發展成形的商圈沒落倒閉,沒有地方發展的成果又更難取得中央更多的補助,沒解決問題還造成惡性循環又失民心,真的是賠了夫人又折兵。對這些小型的公司行號而言,在小地方做生意已經沒經濟效益了,還要給這樣被要求我乾脆去鄰近的大都市,或是待在當地等待就業。當大家都在想等待就業,那地方怎麼會有活絡和商機?

大家常提到的就是說「南部低薪」即是如此,根據勞動部委外的報告中,確實點出了幾個南部低薪水的切深之痛,第一就是「產業結構」,其中服務業相關經常性薪資持續衰退,而當我們打開人力銀行,南部服務業與製造業的人力需求較大,加上比較熱門的科技與金融業在南部只剩下業務為主的崗位,連鎖服務業總部也多在北部,在南部的職缺當然只剩該行業中薪資較低的階級。

        另外一方面則是,外籍勞工的雇用排擠了製造和服務業上的就業人口,對部分雇主而言,外籍勞工耐熱耐操樂意加班,薪水又不用給太高,甚至不用全職名義保勞健保,那當然是優先選擇。在其他非服務為主的工作內容上,包含設計、加工等等許多不同性質的工作內容,全世界的趨勢都是逐漸以臨時、派遣或是專案外包的方式取代非核心的員工,加上網路的發達,要找專業的合作夥伴不再像過去一樣的困難,多數員工對於企業的重要性不再是密不可分。

 

產業轉型自立自強才是關鍵

因此由前述可知,地方政府鼓吹產業轉型、青年創業不是沒有道理的,唯有產業轉型,才能擺脫低薪代工的宿命,也不再和東南亞、中國大陸的龐大生產線競爭。對於就業求職的大眾而言,也無法再怪公部門沒照顧地方經濟,因為你早該知道服務業第一線、傳產生產線等等的工作,本來就不是如同科技金融業般蒸蒸日上的產業,並且,其中除了有專業職能的崗位之外,多數的人力對於企業來說也如同免洗筷,用完就丟,再找就有,甚至我們這種免洗筷還比不上外籍勞工耐操好用。事實就是時代趨勢淘汰了這類的工作者,過去能靠這些工作養家一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成功也不可再複製。最後的最後,我們還是得體認產業轉型和創新創業是另一個大課題,也是改變非都會區低薪的主要解藥,絕對不是僅靠公家機關就能成功,每當一群人在為這些政策努力時我們不該再否定,想想自己能貢獻什麼,又為這塊土地做了什麼,而不是每次選舉都在期望哪位政治人物上台就能改變什麼吧。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