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問題背後的問題,青年移居政策改變了什麼?」我們提起了移居政策的利與弊,凸顯了政策後面的盤根錯節,需要更大範圍的考量。但在實務的面向上,缺乏好的施政溝通傳遞管道容易造成民眾的誤解,多數民眾容易用單點、片面的資訊去下定論,最後造成社群輿論和誤解。在一個角度來說這是個好現象,代表民眾在乎、關心我們的土地,所以他們願意討論;在另一方面,政府與民眾溝通間的落差,很容易造成原本立意良善的政策推行不動,或是無法漸進式的發揮整體的效益。

舉例來說,屏東移居的政策上路前在2019年3月22發佈新聞,自由時報電子版名稱為「鼓勵南漂屏東就業 縣府祭出每月5000元津貼」,在內文中沒有過多的詳述。但電子新聞的優點就在於容易被轉發,短短五天內在屏東在地的社團中就引起了一連串負面評論,評論的點主要是認為公部門不該這樣使用預算,主要有兩種方向的評論:1.屏東人都到外地就業想回鄉卻沒有回鄉補助,2. 認為容易被從事公務機關和相關事業者領走,由此可見民眾確實關心政策落實的有效性。

然而,打開屏東縣政府網站中關於108年移‧居穩定就業獎助試辦計畫中,相關檔案和規則寫著「108年1月1日(含)以後始連續設籍於本縣,受僱於同一事業單位且勞務所在地於屏東縣(但政府機關、公立學校或醫院、公法人、醫生及公營事業,不適用之)勞保投保薪資級距達28801元以上(醫事人員勞保投保薪資級距達33301元以上),自申請日起連續達6個月以上者。」這代表著:

「政府機關和相關外聘人員是無法接受補助的」

 

其二,同樣的自由時報電子媒體後續發出了相關新聞,「屏東縣政府三箭齊發,推出「屏東好貼薪」、「青創好夥伴」及「縣府挺起家」政策,其中「好貼薪」政策,符合資格者每月縣府貼薪5000元,今天(27日)起即可申請,今年有600個名額。」然而這樣的回覆可能無法再被轉發,讓第一篇接收新聞的民眾理解。

「屏東其實有其他本地人留鄉發展的政策進行配合」

 

儘管整體的規劃跟發展有待評估,但我們不可否認許多地方政府已經盡可能安排青年回流的整體規劃,公部門該如何運用有效的溝通途徑來與民眾對談始終是個大問題,甚至應該是政策擬定前就該想好的第一步。民眾也不該讓輿論和情緒抹殺掉一些正在發芽的好政策,因為許多扭曲、嗜血的媒體也是大眾養成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