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昨勞動部一份「勞基法需不需修法」民調被揭露,讓勞基法修法掀起討論,今日又有另一份「六成民意支持勞基法修法」的民調出爐。究竟這些看似衝突的民調結果,我們該如何解讀?民調的背後,台灣勞工的真實困境又是什麼?政府應該拿出怎樣的政策,才能真正解決台灣勞工的困境?本文將從解讀此次勞動部民調,來討論台灣勞動環境的真實問題。

 

若細究勞動部的民調可以發現,勞動部委託民調的時間點,是在106年的11月上旬,當時行政部門根本還沒提供足夠修正版本資訊給社會各界,許多民眾對於修法的內容並未充分理解,甚至對於原本去年「一例一休」的原本內容也不清楚,勞動部當時運用民調的方式,想先行了解「當時的民意」。這裡且先不論勞動部的民調問題設計根本沒有把修正內容清楚提出詢問,這樣如何呈現有效的調查結果?

 

而十一月底勞基法修正爭議激化時,民眾對於修法內容就算未全面了解,也開始提高關注。事實上在資訊不充分揭露的狀況下,許多勞動者對於自身權益「可能」被剝奪,必然會感到不安。在這些狀況下民調進行的同時,各種討論聲浪隨之激烈化,行政院也發現到此次修法的說明與溝通的還不夠充分,因此開始積極的將政策進行說明,特別是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將許多勞基法的修法完整內容、「四個不變部分」與「四項彈性機制」等都清楚具體說明之後,社會各界才逐漸理解修法的全貌。也因此,在後來的1213大遊行後,反而有更多社會大眾開始相對理性的面對勞基法的修法問題,同時支持修法的聲音開始出現,並且正反雙方展開了更多深入的討論。爾後出現的「六成民意支持勞基法修法」的新民調,也顯示出說明與溝通的成效陸續顯現。

 

綜合上述,從勞動部十一月上旬的民調,到後來十二月底的民進黨新民調,都絕非如時代力量徐永明委員所稱:「勞動部民調結果,是大家都反對修法,而勞動部民調是給行政院一個下臺階。」徐委員昔日作為民調專家,應該更清楚在資訊不對等時所進行民調很容易被扭曲,隨著資訊越來越清楚,社會大眾對於公共政策的意見也會隨之改變。「為何只提修法之初資訊不完整的民調,卻不願正視後來民意轉向支持的新民調?」反而是徐永明委員應該向社會大眾解釋的部分,但也許徐委員心裡清楚,「為何不揭露完整資訊?」這問題,希望他能更專業的為大眾釋疑。

 

從本次勞基法修正過程可發現,政府部門對於如何主動與勞動權益相關者進行溝通,並將正確資訊傳遞給民眾,有非常多不足之處。這些不足導致了正確的資訊容易被誤導,理性的討論更不容易出現。我們要求政府檢討的是:為何一項公共政策的提出,無法清楚的將資訊完整呈現,並主動積極的與社會大眾溝通?當代民主社會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真正的民主與理性的公共政策討論,是建立在充分資訊揭露與理性政策討論上。從這次勞基法修法先後的民調轉變我們就可以看到,當政府資訊揭露的速度過慢或不夠完整,的確是徒增社會的不安與成本。

 

在資訊逐漸完整,修法的討論逐漸回歸理性後,我們更應聚焦在台灣的勞動條件的關鍵課題 :  企業的獲利分配。隨著台灣這些年的企業利潤成長,勞動者的薪資的提升與企業獲利不成比率,才是導致台灣當前勞動者的困境與經濟發展的僵局。當企業獲利沒有積極回饋給勞工,不但會導致民間消費力下降,更會讓許多有能力的受僱者外流到其他更高價格的勞動市場,造成台灣人才的匱乏。這些,都不利於國家經濟的發展與產業的轉型。

 

以這次修法的經驗與正視台灣勞動條件的真實問題後,期待未來新的一年,政府能積極透過政策資訊的清楚揭露與說明,讓社會大眾更加了解政府對勞動權益的把關機制與落實執行作為,更具體保障民眾的勞動權益。在勞基法修正的議題逐漸告一段落後,政府也能促進企業將他們的獲利公平的分配給職場上辛苦的勞工們,讓勞動者的權益真正被改善。如此,不但能促進國民消費力,也能進而促成產業轉型與升級。這才是我們所殷切期盼的。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