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書 我們與惡的距離又近了-淺談媒體環境與酸民文化的共犯結構
2020.04.17 | 21:13
近年來,網路充斥著酸民文化,從中年人愛用的臉書,年輕人常用的Instagram、批批踢實業坊,甚至YouTube、Line等,都可以看見無所不在的酸民。
一年前,引起社會熱絡討論的台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中就探討了網路霸凌、酸民文化的議題。當時,許多人開始認真面對與反思網路酸民的問題,甚至在一些平台上看到不友善的言論時,有良心的網友就會跳出來做善意的提醒。然而,過了一年,原本略微改善的網路環境又持續惡化。從不久前新店街頭隨機殺人事件到死刑犯槍決伏法等新聞,都能在留言區看到許多極不友善的言辭。以街頭隨機殺人的新聞為例,「不判死,大家都不爽」、「X的 可以斃了他嗎 判決個屁喔」、「不死刑 我們就公X法官看看是哪個恐龍官護航」等等,甚至有更多更激進的留言就不再一一列舉。
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
不過,我認為有很多風向或情緒是被網路小編所帶起的,記者撰寫新聞稿時,應本著中立的精神,為何到了網路世界,新聞粉專小編就能在內文帶入個人觀感、情緒,且僅用綽號或化名以示負責?以新店街頭隨機殺人事件的新聞為例,ETtoday新聞粉專的小編在內文說:「莫名其妙砍人,到底有什麼問題....」
(圖片截圖自臉書)
網友即開始在留言區謾罵。大致出現兩種留言,一是要求死刑,二是諷刺台灣的司法判決無法順服民心。甚至有些不得體的留言:「唯一死刑……但恐龍法官會說有教化可能……恐龍啊恐龍為何不是你們被砍?」這些類似的留言不僅無法制裁犯罪者,更對社會一點建設性的幫助都沒有。
許多閱聽人被這些情緒性字眼影響著卻渾然不覺,喪失媒體識讀的能力,進而跟著留下非理性的言論。甚至,連內文都沒瀏覽,僅憑新聞標題就含血噴人,不僅顯示出自己的愚蠢,更可能因此負起法律責任。
然而,媒體本身呢?有負起什麼責任嗎?媒體持續帶風向,等到受害者因為受不了如雪片般的惡毒留言後,反擊了或自殺了,又再成為一則新聞,換得更多的點閱率。這樣的惡性循環常常上演,似乎已然成為常態。當然,我並不是將酸民的不理性留言全怪罪於媒體,但媒體是該為此負些責任。《我們與惡的距離》裡有句台詞是這麼說的:「你們殺的人,沒有比我哥少。」意旨媒體引起的輿論,如同殺人犯一樣。有多少人「慘死」在這把利刃下,但誰在乎呢?共犯們(指酸民)持續猖狂,下一個受害者又是誰呢?
逐漸麻痺的媒體環境
媒體環境的不堪是眾所皆知,社會中也常出現很多批評媒體的聲音,但總是可以看到很多人盲目地抨擊,卻無法點出問題,更沒發現自己或許就是造就問題的根源之一。以下是我觀察出的一些問題,盼更多人可以藉此再次重視問題以及自我檢視,避免助長媒體環境更加惡化。
媒體用聳動標題吸引點閱率:愈多的點閱率代表媒體能向廣告商收取更多的廣告費,因此媒體當然想盡辦法吸引閱聽人點閱,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從聳動的標題下手,而閱聽人則一次次的甘願「受騙」。這是媒體環境中的一大詬病,即使內文是有深度的報導,若沒有浮誇的標題,無法吸引閱聽人點入,那麼在利益取捨下,具有建設性的報導將愈來愈少,新聞水平愈來愈低。
閱聽人習慣看著聳動標題做新聞解讀:而有另一群閱聽人則是「不願受騙」,他們喜歡看到黑影就開槍,僅憑一個聳動的新聞標題加上一群網友的留言就對報導內容發表意見。這群人缺乏媒體素養,不願花時間做新聞內容的整理、消化,盲目的跟風,追求主流意見的認同感。
對相同意識型態的媒體產生依賴感:我們常抱怨台灣沒有中立的媒體,大部分媒體背後都有著複雜的政經關係,攤開傳統媒體到新興媒體,大多都已標記「顏色」。而閱聽人則從自己的意識形態傾向來做接收媒體的選擇,無論是獨鍾某一媒體,或是穿梭在同樣立場的媒體中,接收到的內容永遠都是自己愛聽的、願意接受的;相反地,那些不一樣「顏色」的媒體,不是鮮少有機會被接觸,就是直接遭到否定。
這樣的現象除了讓自己的眼界愈來愈封閉外,社會也愈來愈分化、對立,尤其每當選舉,媒體就會藉此操弄閱聽人(選民)情緒,被挑起仇恨情緒的選民就會在網路上留下更多不理性的留言,攻擊立場不同的人,再一次撕裂社會的和諧。
台灣愈來愈少人願意探討媒體環境的問題:近年來,台灣除了《我們與惡的距離》之外,很少有其他大作品討論關於媒體環境的問題,因此一般民眾若非就讀相關科系或其職業相關,就更沒有機會了解現今台灣的媒體問題。另外,即便在這領域的人,或許是麻痺了,或許是無力掙扎,似乎發覺想改變大環境實在困難,不如沉淪,也就沒跳出來點出問題……。
愈少人點出問題,就愈少人關注問題,少了群眾的力量,想改變這樣的媒體環境,幾乎不可能。不過我相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當有愈來愈多的小火花出來,有一天一定可以改變成功的!
改變不了大環境,先從改變自己開始
短時間內想撼動錯綜複雜的媒體環境,可說是痴人說夢,但我們可以從改變自己做起。馬克吐溫曾說過:「當你發現自己和多數人站在一邊的時候,你該停下來反思一下。(Whenever you find yourself on the side of the majority, it is time to pause and reflect.)」我們應隨時警惕自己,不要被牽著鼻子走,成為網路上不理性的酸民。
平時我們看同一則新聞時,我們應多思考不同媒體的報導角度,並且參考不同立場的意見,內化自己的想法之後,理性留言,少情緒性字眼。平時也應具備事實查證的能力,面對來源不明的訊息時,可上事實查核中心(https://tfc-taiwan.org.tw/)查核;另外教育部的媒體素養教育資源網(https://mlearn.moe.gov.tw/)也是個提升媒體素養的好網站喔!
僅希望這篇文章能產生小小的力量,讓更多人反思自己的媒體近用行為,每一則微不足道的留言都是足以造成劇烈傷痛的凶器,應更加注意自己的發言。最後,也希望媒體小編能包持中立地下標,勿煽動情緒,造成社會不必要的仇恨與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