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嚴生命教育中心長期以來致力於舉辦促進社會關懷活動,有鑒於最近青少年自殺事件頻繁,特於6月27日邀請多位專家學者舉辦「青少年的感情與情緒壓力疏通之道」座談會,討論台灣新聞媒體報導社會暴力事件對青少年的負面影響,以及家庭親子和學校師生關係兩大議題,並提出加重藝能教育的解決方案。

【媒體大幅報導自殺案 對青少年易生負面影響】

主持人華嚴生命教育中心謝麗兒開場便指出,據統計,感情因素是青少年的主要自殺原因,加上台灣新聞媒體不斷以聳動標題或畫面重複報導社會暴力事件,對青少年造成負面影響,希望在場專家學者針對此一現象做近距離的觀察。

新頭殼總製作莊豐嘉表示,自殺事件會造成仿效,如放置新聞頭版有加乘效應,處理上必須非常謹慎,如基於事實報導,則應加註正面提醒,另自殺照片不適合刊登,媒體第一線把關的責任非常重大,國外如香港記者協會曾提出「對處理自殺新聞的指引」,讓新聞報導有依循的原則,值得台灣參考。

台北市少年輔導委員會督導汪季參則對目前的青少年提出五高(模仿性高、好奇心高、衝動性高、從眾性高、創造性高)四低(思考力低、判斷力低、溝通力低、自控力低)等特性,指現代媒體重商業輕責任、快行動慢思考、大空間與小地球、泛信息荒知識,因此青少年若接觸媒體過度的犯罪報導是一件十分危險的事,甚至是少年兒童犯罪總人數增加的原因。

東海大學學術董事林文彬認為,悲觀傾向者會陷入自殺新聞而受影響,留下來是負面的東西,若媒體有經過訓練,可以報導完畢後以正面的文字敘述做結尾。張老師基金會台北事務所總幹事林聯章回應,我們都希望青少年在成熟穩定的環境發展,這也應該包括透過成人的引導,讓孩子學習生命教育的過程。

同樣是年輕人的華嚴青年會團長陳執中,以自身經驗提出觀點,認為青少年對社會事件現象是漠視的,引導或教育他們設身處地討論社會現象,才可能發展關心的態度,進而了解而影響身邊的群體。

針對第一個議題,林文彬建議媒體對於社會事件應就事實報導,省略犯罪細節及過程;陳執中則分享一張網路流傳的圖片,圖中A君追殺B君,但經由攝影機的角度,畫面就扭曲成B君追殺A君,說明視野的局限扭曲了事實,媒體對於報導角度應多加把關。

關於媒體應在自殺新聞相同版面,同時呈現正面新聞,學生創造力教育學會謝基生教授也提出認同,他表示,社會上還是有許多對抗病魔求生存的青少年,這些故事值得報導;汪季參認為家長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相關新聞議題,然後正面引導,讓孩子學習判斷的能力。

【從家庭親子關係與學校師生關係預防做起】

家庭和學校近距離接觸青少年,莊豐嘉認為這有助於了解他們的行為,進而預防可能的偏差行為,故而擔任了很重要的角色;汪季參建議父母應該與孩子從小培養親密的關係、關心其生活的狀態,建立信任感。

陳執中指出現在親子關係最大問題是,青少年有許多父母無法觸及的話題,如性或同性戀等,他建議父母親應該要打開心胸,透過瞭解即早預防及面對。

提出「熱情戀愛、理性分手」口號的林聯章表示,感情是人生中重要的議題,愛情的問題通常不在相愛,而是如何說掰掰。他建議現在年輕人在感情挫敗時應承認分離是事實,學習坦然面對及接受,告訴自己過程比結果重要,失敗也是人格鍛鍊的過程,因為愛情必須兩相情願,若一時無法面對,應透過人際網路分擔憂愁。

同樣對青少年愛情提出見解的林聯章認為,現在青少年充滿浪漫情懷,但最重要的是必須要有建立親密關係的能力,因為愛是一種責任、照顧及了解。

【加重藝能教育】

以創造學習帶領許多青少年的謝基生教授表示,創造力教育就是讓學生發現問題後,學習以團隊討論方式解決問題,並透過人際上的互動,釋放情緒和壓力,進而避免偏差行為;透過藝能教育的創意學習,讓孩子能夠適應多元的社會環境。

在少年輔導單位多年的汪季參認為,快樂學習可以開發青少年的潛能,休閒活動和藝能教育則可以增進青少年解決問題的能力。台灣教育普遍強調智育的發展,得失心過重,陳執中認為加重藝能教育,可以讓青少年往更多元的領域發展,心胸更為寬闊。

最後由主持人謝麗兒代表華嚴生命教育中心感謝各位來賓的參與,希望這些正面的聲音,能鼓勵青少年平安、幸福地度過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