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Gin Martini或是咖啡,還是Sauvignon Blanc(白酒),再加1份週末版的Financial Times(金融時報,台幣110元),已成為近年來我在台北的週末生活步調。

 

治療週5晚上的宿醉,隔日醒來喝一大口Classic Coca Cola(當然得加冰塊),奢侈一點當然是Champagne(香檳),然後到福華飯店地下1樓買份週末版的Financial Times,再走到忠孝東路的T.G.I.Fridays喝杯Gin Martini,照例我先看Jancis Robinson的葡萄酒專欄。

 

到歐美,我最喜歡「探索」週末版或週日版的英文報,通常厚厚的一大落,內附加各類雜誌;至今我仍非常懷念,每次我去紐約探訪女兒,閱讀「紐約時報」週末版的洽意時光,選在中央公園東街的一些餐廳或咖啡店,午後坐在室外的座位(通常那是最搶手)不論是點杯咖啡還是香檳或白酒抑或玫瑰紅,再加上雪茄,聊天或翻閱週末版的報紙,是最常見的景觀。

 

金融時報亞洲版每天(週日不出報)從東京空運來台,最遲約下午5點前可在台北一些國際酒店書報社販售,週末版分成3落:綜合新聞、生活與藝術、家園與家庭,以及附贈的雜誌How to Spend It(有時每週或隔週一次)。這是適合全家閱讀的報紙,尤其是周末版的多樣性,成為在台北我與女兒分享的報紙。

 

1970年代中期進入新聞界(清楚新聞的「加工製造」過程,以及媒體壁壘分明的「立場」),從1980年代初期,在大專院校兼課(教新聞採訪與寫作、編輯學)迄今,因此,我對媒體所呈現的新聞始終持保留的態度(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等女兒識字後,對媒體的選擇更謹慎,報紙的「彩色版」或彩色的報紙不會出現在家內,大開型中文雜誌與八卦雜誌更不用提。

 

西方的英文報,優質與八卦報在內容與寫作有清楚的分際,讀者階層明顯,優質的英文報(指那些適合全家一早閱讀、內容不會「沾污」早餐桌巾的報紙),如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英國金融時報、衛報等等常以內容的深入分析與報導吸引讀者,常以整版甚至更多的篇幅、盡可能的完整寫一則新聞。

 


(圖片取自http://www.tep.com.tw/Financial-times.htm)

 

在報攤上很容易讓人注意到金融時報,鮭魚紅色的報紙,正是它的特色。(曾幾何時,台北已「乾淨」到成為一個沒有書報攤的都市,捷運站內「乾淨」到沒有書報攤,更別提「撿到」可看的報紙)

 

週末版金融時報第1落內有新聞分析、評論、社論與讀者投書、訃聞;第2落「生活與藝術」包括該報有名的「訪談」(Interview)稱之為Lunch with the FT(與金融時報共進午餐),訪問一位各行各業的人士而寫成的一篇報導,再加上1個小欄,列出餐廳的名字與地址,點哪些餐以及飲料,單項價格與該次的午餐總價都列出來。此外還有餐廳主廚的評介(經常一大篇介紹1家餐廳或廚師,並列出地址電話,台灣的媒體若如此刊登,一定被懷疑是廣編稿,NCC或許會開罰);權威葡萄酒專家Jancis Robinson的專欄(酒廠名、品牌名當然都交代一清二處,最重要的,沒有像台灣的媒體報導酒的新聞還得附加「喝酒過量,有害健康」的警語,我未知台灣的新聞自由如此退步,也不知法源。)其它內容包括旅遊、時尚、美容、書評、藝術、收藏等類別,這落最後一頁的Last Word,有The Slow LaneFast Lane兩篇專欄,以第一人稱的筆法寫出生活的隨想與觀察。第3落的家園與家庭版報導房產、設計、建築、庭園等內容。

 

週末附贈的How to Spend It雜誌,報導跟昂貴、品味、時尚有關的內容,以8開大的版型呈現,內容與廣告皆十分精美。西方的綜合性、品質報早就照顧女性讀者的興趣,而財經報紙在近十幾年才以較多的篇幅報導跟生活消費、品味或女性有興趣的題材,How to Spend It雜誌就是一例,或像Time春秋兩季的增刊StyleDesign,華爾街日報原先一週出報5天,3年前也開始週末出報,加強報導生活品味或消費的題材,不論是發行或廣告都有好成績。

 

二次世界大戰後,中產階級在歐美興起,創造各階層與類型的消費文化,西方這些優質報紙對這些「產業」新聞的報導、分析與評論,早已建立它的權威性與影響力,而不只是根據業界公關所發布的品牌流行資訊而已;相對的,以品牌名稱或餐廳店名、設計師或主廚做標題,或針對單一品牌或產品的分析與報導,提升讀者的認知,甚至刊出地址、電話,服務讀者(之前我的某些媒體朋友、長官認為此種刊會有「廣告嫌疑」)。

 

台北某些方面是蠻討人喜歡,但就缺少一份或一本適合周末閱讀的書報,真有些遺憾,不過,這就是人生。

再來一杯Gordons Gin MartiniBartender 已知道我的口味--Very DryStirrednot Shaken3顆橄欖)

 

(文章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Newtalk新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