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富差距已經是一個全球性的問題,台灣也無法倖免。目前,台灣前20%富人收入與最窮的20%相比,差距高達8.22倍,且有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趨勢。台灣促進和平文教基金會執行長簡錫堦在NewTalk「公民看國會」節目中接受主持人何宗勳專訪時表示,以台灣目前的稅賦政策來看,情況對財團富豪有利,對薪資階級較為不公。

簡錫堦指出,青年貧窮化可能帶來的後遺症包括了不敢婚、不願生育、買不起房子、大學生一畢業就開始負債、以及35歲前都要還債。根據勞委會分析,失業周期長達53周以上的「長期失業者」當中,20至34歲的年輕人佔49.5%,約64萬3500人,大部份皆是大專院校以上學歷者。青年族群因唸書而負債累累,畢業後又失業,導致貧窮的惡性循環。

據教育部2010年7月的統計顯示,台灣高中職以上學生人數共約86萬人有申請就學貸款,累積未償還的學貸總金額更逼近1700億台幣,雙雙創下歷史新高。簡錫堦認為,青年貧窮化的議題根本的原因是因全球化的激烈競爭所導致;競爭激烈的環境下,許多廠商紛紛壓低成本,甚至外移,失業率就增加。當勞動的供給大於需求時、勞動商品化及勞動市場競爭,形成貧窮化問題。再者,可影響企業提高工資的勞動公會也被打壓,使得可與企業協商提升更加的勞資的機會也消失了。

拜選舉文化、政商緊密結合所賜,無論是藍綠誰執政皆始終沒有對富人課該課的稅,使得一般民眾認為稅賦政策不公平,但也感到束手無策。簡錫堦提出台灣稅制應進行改革以縮短貧富差距;台灣稅賦政策可參考瑞典,瑞典稅課很重,但瑞典社會普遍相信「公民互助」的價值與精神,也因此人民願意繳交高達40%~50%的稅。

有人認為減稅有助經濟發展,而經濟發展也有助於稅收。但簡錫堦指出,台灣經濟成長稅收卻沒有增加,並且以薪資所得為主,而財團卻可以免課稅。若台灣未來依然維持此稅賦政策,將造成人民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並且對政府失去信任。

簡錫堦強調,台灣是一個民主的國家、公民團體活躍,人民必須對國家的未來有一個想像。因為有想像才知道需要投入多少的資源、探討政府課稅是否合理,去制定合理的稅賦政策,方能獲得更多人的支持去作出改變。

簡錫堦建議,民眾若不希望坐以待斃,期待解除稅賦政策不公的問題,可以在2012年大選前要求政府進行改革;未來,人民應團結而非繼續競爭打壓,才能減少台灣的貧富差距問題,讓每個人都可以擁有過好生活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