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美中緊張關係升溫,加上中國爆發武漢肺炎疫情,為了降低風險,許多跨國企業計劃將工廠撤出中國。消息一出,鄰近東南亞各國莫不虎視眈眈這項龐大的商機,其中又以和中國一樣擁有廣大領土、市場和人力的印度最為積極爭取。但專家分析,印度想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還有許多問題要面對。

跨國投資銀行和金融服務公司瑞銀集團(UBS)近期針對全球企業財務長進行一份調查,結果顯示,在中國設有製造工廠的企業中,高達76%想把部分產能移出中國,其中還包括中國公司,這可能會使中國蒸發高達7500億美元(約新台幣22.3兆元)的出口額。但從他國角度來看,這無疑是值得爭取的大好商機。

印度政府本月初宣布祭出高達500億盧比(約新台幣198億元)的「電子製造獎勵計劃」,鼓勵全球前五大手機品牌和本地手機廠商在印度生產製造手機。另外,還有總理莫迪提出、攸關20兆盧比(約新台幣8兆元)的「印度自力更生」特別經濟計劃,希望取代中國,成為新的世界工廠。

但綜合專家分析,印度還必須面對「地利」與「人和」的問題。

地利方面,《BBC》報導,《金融時報》前駐香港分社社長Rahul Jacob認為,印度光是提供土地,就很難吸引大型企業把工廠搬來。因為他們不像中國能提供完整的基礎設施,像是大型港口、高速公路及精密的物流系統等,要有這些配套建設,才能滿足國際公司經營運作時必須嚴格遵守的交付期限。

另一個原因是,印度並沒有融入全世界主要供應鏈。印度在2019年退出了由15個亞洲國家組成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導致印度無法享有這些國家之間互免關稅的優惠,連帶使印度產品在市場上缺乏競爭力。

人和方面,則由於印度政策不穩定、法規對外國投資人不友善,官員做事效率差,並存在著索賄等疑雲,讓外資對印度望而卻步。

此外,Rahul Jacob也指出,印度還須面對許多競爭對手,像是高端技術方面的韓國和台灣、低端技術方面的越南和孟加拉等。

台灣代工廠緯創董事長林憲銘六月出席股東會時,被問到是否會在印度布局時也表示,「困難度一定有」,包括找不到太多人願意在印度駐點、和當地人講英文時難以溝通、政府執行力等。

雖然有許多問題待解決,但《BBC》認為,全球反中國情緒逐漸升溫中,印度若能把握時機,展開結構性的大幅改革,的確是有機會可重塑與全球各國的貿易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