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保年年調整藥價,導致藥廠大喊不敷成本,擬停止供貨或退出台灣市場,而在今年調整藥價之前,憂鬱症患者用藥百憂解就先開了第一槍,宣布將從4月起退出台灣市場,這也讓「健保藥價」問題再度浮上台面,而究竟健保署年年調整藥價的標準是什麼?這其中的結構性問題出在哪?其最大的受害者又是誰?《新頭殼》邀請醫藥界專家們來一探究竟。

健保署年年調整藥價 藥廠苦不堪言紛紛退出台灣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連恆榮指出,健保署從2013年二代健保上路後,開始試辦「藥品費用支出目標制」,每年就超出藥費支出目標值之額度及根據藥廠的製藥多寡、賣給醫療院所的價格數據,進行藥價市場調查,然後依據「全民健康保險藥品價格調整作業辦法」以公式換算,再決定今年的藥物價格。

不過從2013年起年年調整藥價至今,卻變相讓藥廠覺得在台灣賺不到錢,選擇退出市場,也就造成此次「百憂解」以不敷成本為由退出台灣市場;「泰寧注射劑」則以「經濟效益、貨源考量」為由4月起不再提供給非合作醫療院所,其他合作醫療院所也將供貨到合約期滿,等同宣布部份退出台灣市場。

日前,健保署長李伯璋坦言「藥價調整是依照公式處理,希望藥廠與醫院議價別壓太低,減少藥價差,否則錢都是被醫院賺走」,此番話也正好點出中央政策、醫療院所、藥廠因為藥價問題有著密不可分的結構關係糾結。

藥物供給結構讓藥價黑洞越來越大  最終受害者是誰?

中華民國藥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古博仁說,雖說健保署每年會根據藥廠、醫療院所提供的數據進行藥價調整,但因為一直未明定藥價差的原因,導致每每調整藥價時,醫院壓著藥廠議價或尋求利多的藥廠,撐不下去或沒有獲利空間的藥廠最後只好選擇退出,長久以往,到最後受害的仍舊是病患。

古博仁認為,這是結構性上面出了問題,即是中央機構、醫療院所與藥廠的三角關係,中央機構應站在民眾端去思考,去明訂一個合理的藥差,否則就會像此次百憂解的事件一樣,若結構不肯改變,砍藥價的議題不會停止,到了明年藥價依舊還是被砍,這也只會讓藥價黑洞越來越大。

無病不要呻吟!台灣一年浪費的藥竟有這麼多

據健保署統計,去年新台幣6000億元的健保總額當中,門診用藥約1600億元,佔了健保保額中的1/4強,比例不可說不高。許多民眾愛看診、去醫院拿了藥卻不吃,初估一年丟的藥高達193公噸;且重複用藥的狀況也相當嚴重,60類藥品中約有18萬人重複用藥,藥費多達7000萬元,推估一年就有72萬人重複用藥,浪費健保資源超過2.8億元。

古博仁指出,在台灣,許多人對於看醫生這件事情沒有特別大的壓力,以日本來說,是一個高齡化的社會,不過一年平均一人一年就醫的次數為12次;而美國因為非常注重「自我保護健康意識」,且醫療費用高,一人平均一年就醫次數才4次,反觀台灣,因為有完整的健保制度,一人平均一年就醫次數高達15次,反而因為便利造成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

政府要做好教育工作!人民也要懂的培養健康意識

古博仁認為,健保制度要完善,關鍵在於政府與人民之間的關係相輔相成,因為太多人不了解醫療健保相關知識,導致醫療資源浪費,進而牽涉許多健保問題產生,因此政府應該要做好教育人民的工作,而人民也要懂的培養自我保護健康意識,不要生個小病就一直往醫院跑。

古博仁強調,透過此次百憂解的事件,中央機構也應該要好好以民眾端的角度思考現在的藥價結構問題,否則到了明年狀況還是一樣,砍了藥價後醫院與藥廠議價,藥廠不堪負荷退出台灣結果病患變成受害者,這樣的無限惡性循環,只會讓這個醫療無底洞越來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