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台》製作推出一系列以轉型正義為主軸的節目--「開放歷史」;透過歷史學者、政治工作者、文史工作者等,以口述的方式,講述威權、白色恐怖時代的感人故事,紀錄台灣人為民主自由奮鬥的經驗與歷史。《新頭殼》取得央廣授權轉載,讓大家進一步了解過去這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和故事。

1979年,鼎鼎大名的電視連續劇製作人吳影,在華視製作台語連續劇<白色的愛>,描寫一對恩愛夫妻因為命運作弄,悲歡離合的經歷,在吳影接受吳國禎當面訪談的回憶中也提到,這首歌曲送新聞局審查的時候,同樣招來阻撓,指稱歌詞當中有句「白色的愛恩愛夫妻/何時再團圓」過於悲慘,必須改成「早日再團圓」,否則就不能公開演唱。

雖然只有將「何時」二字修改為「早日」,但也是對創作精神的一種箝制,這正是「禁歌政策」加強管制的一項轉變,原本是市面上已經流行、傳唱的歌曲,內容若有不妥主管機關才下令禁唱,到了1970年代,規定卻改為歌曲還沒灌錄之前,就必須先把歌詞、歌曲送到新聞局審查,<白色的愛>,就是在這段期間送審後才准許發行的作品。

2017年,由丁文棋總編輯、吳國禎主編的《台灣廣播經典名人錄》一書中,收錄了洪莞紜撰文的一篇專文,採訪的對象是吳影的公子,當是目前蒐羅最完整的一份報導。專文中完整回顧了電視連續劇知名製作人吳影的生平:吳影,本名吳銓明,出身新竹地方,「吳影廣播劇團」創辦人,也是1960年代台灣著名的電影演員,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影劇科編導組。吳影起初先進入「新劇團」,開始做跑龍套的工作,後來電影公司招考正在演員,他便毛遂自薦徵選上演員,並簽約擔任男主角,開啟了吳影的演藝生涯。

吳影在電影圈打滾非常多年,頗具名氣,直到當時台語電影漸漸走下坡,為求謀生便來到台北三重拜師學藝,師承當時知名的廣播劇團經營者黃志青,吳影和張宗榮為同期師兄弟,吳影負責文藝劇目,而張宗榮則是偏向武俠類,由於吳影聲音獨特,很吸引人,在廣播界很受歡迎。

離開「黃志青廣播劇團」之後,吳影轉投陳一明廣播劇團旗下,30幾歲就開始主持兼編導廣播劇,並親自編寫劇本,經過兩、三年後,有廠商邀請吳影親自獨立籌組廣播劇團,此後他也提拔出好幾位知名演員,像是現今老牌演員石英,就是自「吳影廣播劇團」出身。

「吳影廣播劇團」大大走紅之後,他也獲邀加入甫開播的中視,擔任台語連續劇的製作人,雖然有編導在旁協助,但是他監督著每個環節,哪裡不好就重來,以完整概念編排戲劇的走向,確切掌握住整齣戲最精華的所在。吳影製作了無數的節目,像是台語猜謎劇、單元劇等,名氣一時遠播各地,他一旦答應要製作新劇集,就會召集十幾個編劇,將分集大綱交給各個編劇,就可以一夜之間就把三十集的劇本一次生出來,以因應送往新聞局審核的作業流程,由此可見吳影的統籌能力非常卓越,是其他製作人少有的能耐。

當時由於電視媒體的普及日見增高,從黃俊雄的「雲州大儒俠」布袋戲,到吳影、張宗榮、靜江月等人製作的台語連續劇,也在劇情中穿插了許多主題曲,<白色的愛>正是其中的一首代表作,這類歌曲多所著墨於人物個性與造型,以及劇情發展之記述,也夾雜了當時社會的價值觀、和反映現實環境層面的描寫。

專注、敬業的電視劇製作人吳影,也成了貫穿1970年代的收視率保證,他最擅於鋪陳造化弄人、悲歡離合的情節,<白色的愛>、<恩情深似海>、<霧夜港都>等劇,都是此類劇情的代表作,當時吳影的經濟能力也非常雄厚,他的住家就在台北市忠孝東路,最早年興建的「忠孝大樓」之中。在中視待了一段時間,後來因人際關係等問題,又轉向華視發展,直到在華視最後一齣製作的戲劇《晚春》為止。

離開華視之後,當時正好開始流行錄影帶,於是他也開始投入錄影帶戲劇製作,直到某一次因為好賭,一夜之間竟輸了三、四千萬,經濟狀況瞬間變差,也搬到台北縣萬里地區居住,但是吳影天生樂觀,對於這樣的人生也是隨遇而安,爾後,吳影以衛星連線在家主持神佛節目,內容為宗教性傳道,直到60幾歲,遇見丁文棋先生,獲邀在北部調頻廣播電台主持《國事漫談》,也在綠色和平台灣文化廣播電台主持同名節目,持續到中風之後才停止。

74歲那年元宵節,吳影突然中風,這件事情讓他的兒子吳小影很自責:「爸爸身體一向很好,晚年在基隆的電台也主持很多年,都一直在工作,直到身為兒子的我希望爸爸可以休息,不必再工作之後,那繃緊的神經線就鬆了。」

吳影在中風期間不能言語,妻子都陪伴在病房,也會讓吳影聽著兒子接手主持的綠色和平電台節目,每每覺得兒子主持得流暢,臉色就很慈祥,但是,只要發現兒子主持時講法不對了,就會發出聲音,有著明顯的反應。病榻上的吳影也不希望看到自己的兒女,因為他知道家庭的負擔都在兒女身上,他是不捨的,就連復健的時候,也不希望兒子在旁邊,白天親人都在身邊,吳影不想讓家人擔心,所以,不會有太多的情感表達,一到夜晚,吳影會在半夜獨自默默流淚啜泣,發抒心情的痛苦,看護看在眼裡都會告訴家人,一直到他辭世之前,一代影人,竟然都是如此地自我壓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