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今天揭牌,嘉義縣副縣長吳芳銘在臉書上發文,他說,今天「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揭牌成立,對於阿里山林業鐵路是個重要里程碑。除了標誌著鐵路營運從臺鐵局回到林務局,林務局成立「阿里山林業鐵路及文化資產管理處」的專責機構來統理,朝著世界遺產的方向前進之外,更是得以取得相對應名稱和地位的機關編制與頭銜,同時也是第1個政府機關在文化部門和縣市政府之外的文化資產專責機構。

1912年12月,民國元年,阿里山鐡路嘉義至二萬平段正式通車,全長66.6公里。1914年,該路線延伸至沼平(今阿里山舊站),該鐵路之主線宣告完工。1915年(大正4年),路線再度延伸至石猴,其延伸路段稱「眠月線」。1918年(大正7年) ,阿里山鐵路正式開始辦理客運業務。

歷經106年餘年,走過百年風華,阿里山森林鐵路為臺灣唯一仍在營運的高山林業鐵路。開發初期純以運材為主,亦是早期山地居民上、下山及運輸生活物資的主要工具。近年來因應觀光旅遊發展,自民國51年起,以柴油車取代蒸汽動力機車,營運目標已由運材為主轉變為客運為主,並逐漸發展為高山觀光鐵路列車。

阿里山森林鐵路因林業而生,嘉義市也因林業製材群聚而成為林業城市,除留下眾多製材所之外,如今在嘉義火車站到北門站和文化中心附近亦留下許多產業遺址。

「阿里山林業鐵路」正式正名,揭示鐵路因應林業而生,同時為林鐵成立文化資產專責機構,吳芳銘非常佩服林務局為文化資產努力的魄力。嘉義縣政府在2010年將阿里山林業暨鐵道登錄為文化景觀,這期間縣府執行了相當多的林鐵文化資產保存及推廣計畫,2014年不僅成立跨機關的「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文化景觀申請世界遺產推動委員會」,也創立阿里山青年大使,用青年的熱情及力量投入文化資產保存,是臺灣18處世界遺產潛力點的創舉,推廣活動更是不計其數。現在更是正積極把阿里山林業暨鐵道提升向國家級第1個的「重要文化景觀」推進。

吳芳銘認為應該用行動和定位宣示將阿里山林業鐵路視為「文化資產」,而不是一條「交通動線」,目前大家對於阿里山林業鐵道的動態保存工作的推動有高度共識,林鐵資產處的開幕運作,更為這條富涵文化底蘊的鐵路,帶動沿線整體的文化觀光發展。

文化資產不能只靠保存,還要靠民眾認知價值觀念的認同和行銷,才能讓民眾更有感,有認同才會回饋到保存。吳芳銘說,4、5年前,他在臺鐵局管理營運期間,就不斷提醒林管處和台鐵,應該取經國外鐵道的經營模式,多加開郵輪式列車和觀光區間列車的班次,透過結合區段的鐵路設計工法和社區文化,設計各種不同主題的遊程提供體驗,深化價值行銷和認同。

吳芳銘說,4、5年前,他在臺鐵局管理營運期間就不斷提醒林管處和台鐵,應該取經國外鐵道的經營模式,多加開郵輪式列車和觀光區間列車的班次。   圖:取自吳方銘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