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全球的變數包括通貨膨脹、勞工意識、地緣政治、美中較勁等,然而,這都是自動化產業的助力。蘋果、亞馬遜、谷歌等龍頭,無不利用自動化、智慧化提高效率。

不管環境怎麼變,「智造力」都是競爭力的軍火庫,台灣機械業產值破兆元,只是趨勢的開端,這將是一個聰明賺、自動賺、賺很久的產業。最新一期的《財訊》雙週刊以「好股製造機」為題,深入解析這個長多產業與投資機會。

根據《財訊》報導,勞工愈來愈貴,如果人工對人工,台灣比德國便宜;現在已經可以將廚房設備的尺寸量好,傳到德國自動化生產後運過來,總價格不會比台灣師傅訂做更貴。

台灣及其他業者己加入機械臂供應鏈,逐漸打破過去由日本、德國壟斷的局面,去年,台灣機械業總產值已經突破兆元台幣,達一.一兆元,成為繼半導體、面板之後,第三個兆元行業。

機器人全面入侵各行業已成趨勢,也成為各國國力較勁的標準之一。哈佛大學教授肯尼斯.羅格提出有趣的問題:未來一百年間,接手生產工作的將是中國勞工還是機器人?如果機器人和人工智慧是未來的主要生產力量,這將損害中國的製造優勢,而且照顧太多人口反而是中國的負擔。

國際機器人聯盟剛剛發布機器人密度值(製造業每一萬名勞工平均使用幾部機器人)統計,一六年全球平均是使用七十四部機器人,一五年則是六十六部,年成長一二%,各地正加速自動化。

去年,來自中國的需求在市場上大掃貨,全球工業機器人龍頭、日本的安川電機營收、純益皆創歷史新高,受惠於利潤率大升,純益成長的幅度遠高於營收成長的幅度。不只大廠如此,日本機器人工業會統計顯示,缺工帶來工廠自動化需求,日本產業的出貨額創歷史新高。

台灣自動化的龍頭上銀也不例外,一七年營收年成長三一%、稅後淨利狂飆一三四%,董事長卓永財指出,幾個主要國家產業結構改變,推動新的大量需求,從半導體、面板到汽車廠,整體產業結構優化,要求更高的設備精密度,不但讓上銀供不應求,也藉機與以往接觸不到的國際大廠如英特爾、蘋果、豐田,建立直接管道。 這一波自動化設備的掃貨狂潮,還讓台灣機械業多年美夢成真。分析各子產業的成長,半導體及面板設備成長最快,年成長率達六二%;其次是滾珠螺桿及齒輪類,及特殊功能機械皆為三二%。台灣的機械產業,從零組件的滑軌、螺桿、驅動器,到工具機、控制器、軟體平台等,一應俱全。就連機器人手臂轉動最關鍵的減速器,目前幾乎全由日商把持,台商仍不放棄,持續研發中。

長期參與產學合作的中正大學前瞻製造系統頂尖研究中心、機械系教授姚宏宗指出,早期工具機的主軸及控制器是日本、德國廠商的天下,現在台達電、寶元(屬研華旗下)、新代已經可以生產控制器;上銀也生產主軸;程泰、東台、友嘉、百德可以做出五軸工具機,營收規模多接近百億元。當台灣廠商往層次更高的零組件發展,做出性價比好的產品,逼得日本和德國必須降價,或者提升精度,台灣的兆元產業從此而來。

【本文獲財訊授權轉載 完整報導詳見財訊55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