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T就像一個發鑰匙的地方」,對於早期想踏上美國國土的人來說,不管留學或旅遊,都得先到美國在台協會排隊申請簽證。取得簽證,如同拿到了通往美國大門的鑰匙。如今,隨著AIT將搬入內湖新家,信義路舊址將成歷史。

美國在台協會於1979年成立,台北辦事處位於車水馬龍的北市信義路上。排隊申請赴美讀書、旅遊的大批人潮,是許多人對AIT辦事處的印象。

美中建交後,美國國會於1979年通過台灣關係法,美國在台協會(AIT)依據台灣關係法成立,AIT代表美國利益以及負責推動美國與台灣人民間的非官方關係,AIT總部位於華府。原位於台北信義路的美軍顧問團團本部,被選為AIT台北辦事處館址,辦事處於1979年4月正式運作。

「來來來來台大,去去去去美國」,這曾是70年代台灣學子流傳的一句順口溜。回顧過去,70、80年代有許多台灣學生大學畢業後,多選擇到美國深造。當年留學風氣盛行,不僅台大,輔仁大學、東海大學等畢業生,普遍選擇赴美留學。因此,到AIT排隊申請學生簽證,幾乎成為當年赴美留學生的共同記憶。

「要排隊排很久,至少一個小時」,輔大畢業、1983年赴美留學的民眾王玲琪憶及親身經驗。她告訴中央社記者,當時在AIT外面排隊申請美國簽證的人很多。對她來說,有了AIT簽證,才能踏上美國國土,「對台灣人來講,這是第一關」。

另一名東海大學畢業、赴美留學的民眾宋正中話說當年,他說,當時申請簽證時,面試官問了很細的問題,例如:「為什麼選擇這間學校?」、「錢從哪裡來?」、「畢業後會留在美國嗎?」

由於美國深怕有人假冒留學名義「跳機」,因此面試往往問得相當細。

數字會說話。大批排隊申請學生簽證的人潮也反映在台灣赴美留學的人數上。官員說,台灣在美的留學生一年曾經高達逾5萬人;根據2017年美國「國際教育交流門戶開放報告」,2016至2017學年,在美國留學的台灣學生總數2萬1516人。

除了留學追夢外,也有不少人到AIT是為了申辦旅遊簽證。

民眾王幼梅回憶,20多年前跟夫婿從南部北上到AIT申請赴美旅遊的簽證,當時有種「人心惶惶」的感覺,「大家都深怕簽證不過」。

每個申請者的面試時間也不一。王幼梅說,她依稀記得,當時面試官問她「要去做什麼?」、「有沒有親人在美國?」等問題,最後她跟丈夫都獲得簽證,不過,兩個小孩的申請則未通過,讓她十分沮喪,因為全家出遊的計畫泡湯了。

由於美國為防範非法移民、避免小孩到美國跳機,因此簽證審查相當嚴格,尤其小孩的拒簽率比成人高。

除一般民眾外,台灣許多官員或學者也與AIT有著不同的回憶與經歷。

擁有美國康乃爾大學政治學博士學位、曾在美國布朗大學任教的高英茂說,他擔任外交部政務次長時,當時AIT的處長是包道格(Douglas Paal);很巧的是,包道格是他在布朗大學教書時的學生。多年以後在AIT台北辦事處,兩人因公再度見面,身分從師生關係轉變為分別代表台灣、美國的官員。

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副教授黃介正回憶,1980年代,申請學生簽證的人很多,即便有美國學校的入學許可,也不見得一定申請的到學生簽證。很幸運地,他順利申請到簽證,一去就在美待了近15年,拿到博士學位後,曾在駐美代表處擔任政治組諮議。

黃介正說,AIT門禁森嚴,雖然位於台北,但辦事處裡面的規定全按照美國規定。過去數十年來,他曾以不同身分多次到訪AIT,從20多歲、要辦簽證的年輕人,到擔任駐美代表處官員時回台洽公,直到現在擔任學者,偶爾也會應邀到AIT進行交流。

黃介正觀察,AIT信義路館處,經過修繕、局部改建,機能不錯,但建築物過於老舊,而且位於大馬路旁邊,就美國駐外館處嚴謹的維安標準來看,確實不太適合。

前AIT處長楊甦棣(Stephen Young)曾表示,為了維安問題,加上AIT美籍員工人數從過去50多位倍增到100多位,現有館處空間顯得過於擁擠,這些都是AIT需要新的辦公大樓的原因。

未來AIT搬到內湖後,不僅是全新的館舍,AIT所有相關單位也將整合在同一個地點辦公,黃介正說,將有助洽公的便利性。高英茂也說,AIT搬到內湖新館,從「政治、安全的角度來看,是很正面的事情」。

矗立於信義路的AIT台北辦事處,過去近40年來,見證台美關係的發展與突破。以往申請簽證的排隊人潮,隨著台灣於2012年11月加入美國免簽證計畫,已不復見;赴美旅遊已變得更為方便,不需花時間排隊交件,只需事先上網申請ESTA旅行許可。

官員說,這不僅代表台美關係提升,也是台灣努力的成果,包括管理制度、護照防偽措施等。

AIT未來搬到內湖新址後,信義路上民眾大排長龍申請美簽的景象,也將正式成為歷史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