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廣播電台》製作推出一系列以轉型正義為主軸的節目--「開放歷史」;透過歷史學者、政治工作者、文史工作者等,以口述的方式,講述威權、白色恐怖時代的感人故事,紀錄台灣人為民主自由奮鬥的經驗與歷史。《新頭殼》取得央廣授權轉載,讓大家進一步了解過去這些鮮為人知的歷史和故事。

白克可以說是台灣第一位電影導演,也是第一位寫《電影導演論》的研究者,他最早來台灣接收日本人留下的一些包括電影器材、設備、廠房,建立了「台灣電影設置廳」,由他擔任廳長,專門拍省政新聞影片,並配合政府的政令宣導。在二二八事件之後,民國30-40年代,台灣的電影院播完國歌後,都有所謂省政資料片,早期這些影片大多是由「台灣省電影製片廠」白克所拍攝,一直到台灣成立電視台之後,才不再依賴這些省政紀錄片。這是白克很重要的成就。

白克是外省籍,1914年出生於廈門,他與白崇禧有親戚關係,屬於廣西桂系,抗戰時在西南第五戰區文化工作委員會負責電影戲劇宣傳工作,1945年隨第一批接收人員來台。二二八事件發生後,當時國防部長白崇禧來台灣瞭解二二八狀況,同時代表政府宣慰台灣同胞,並宣布寬大處理,我們在電影資料館借出當時隨行紀錄片時,就可以看到白克拿著攝影機在拍攝。

白克在台灣電影方面也有相當成就,他在1956年,於台製廠完成台語影片《黃帝子孫》,很受到歡迎,也因而受到排擠鬥爭,離開「台灣省電影製片廠」。1956-1961年適逢台語片起飛,因為他是在廈門長大,會說台灣話,而加入民營片廠的台語片拍攝工作,導演台語片十餘部,可以說是台語片始祖。特別是1957年他根據社會新聞拍攝了一部電影《瘋女十八年》,講述一位因為被婆婆陷害而發瘋,被關在籠子裡十八年的女人,由當時相當有名的歌仔戲演員小艷秋擔任女主角,這部片可以算是白克的成名作。

白克接著又跟鶯歌一位曾到日本學習東寶歌舞團的富人林摶秋合作了《後台》等幾部電影,講述歌仔戲演員的辛酸,林摶秋用家族經營的礦場事業,自己召募演員訓練,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幾年前過世的張美瑤。

白克導演所拍攝的電影,票房都不錯,也引起人們爭相投資,1962年他所拍攝的《龍山寺之戀》轟動港台,結果被警備總部以電影有共產黨出資的「海外通諜」罪名逮捕白克,後來因為刑求而被迫認罪,被判處死刑,於1964年2月22日槍斃。後來他的學生與朋友幫他出版了一本《白克文集》,資深影評人黃仁讚許白克是台灣電影的開拓者,也是台灣影評的創始人。他在藝專與政戰學校都有開設電影相關課程,並且編寫《導演論》,這些都是白克的成就。

我在2010年幫景美人權園區辦理人權日活動時,找了白克的大兒子白崇光,他本來在做婚紗攝影,後來退休,白克的二兒子白崇亮是奧美廣告公司的董事長,那次他也代表受害家屬上台致詞,我們也在那次活動介紹了白克的成就,還有一位是崔小萍,她那天也有出席人權日活動,還帶著她的學生和好朋友參加。

崔小萍是中廣非常有名的主持人與廣播劇製作人,因為被懷疑是匪諜,所以於1968年-1977年被關在景美看守所。所幸她坐牢時,看守所人員對她都很好,一樣請她每天在看守所內廣播,叫大家起床、吃飯。她在台灣廣播界有相當影響力,1952年,她開始在中國廣播公司導演廣播劇,其中包括:《藍與黑》﹑《薇薇的週記》等有名的作品,後來也都改拍成電影。1959年,她以飾演電影《懸崖》之配角獲得亞洲影展最佳女配角獎項。1966年,她為瓊瑤小說作品《窗外》翻拍電影。1968年,她遭人向警備總部舉發為匪諜,莫名其妙被關了十年,一直到1975年,蔣中正總統逝世後實行赦免及減刑,於1977年出獄。崔小萍於2000年獲頒廣播金鐘獎的終生成就獎。

崔小萍於2010年參加人權日活動時,很客氣的不願意上台講話,她常與年輕人打成一片,那時她大部分時間都住台中,少部分上台北時都住在板橋,2017年因病逝世,享壽94歲。崔小萍也寫了好幾本她的自傳、回憶錄,像是《天鵝悲歌》、《崔小萍獄中記》等,因為她坐牢時受到看守所從所長到看守人員的照顧,才能讓她將坐牢時大大小小的事情,像寫日記一般非常詳細的紀錄下來。所以她認為自己是相當幸運的一位政治受難者,雖然一樣在坐牢,但她在牢裡擁有比別人更多的空間和方便,所以雖然很不幸、很無辜,但她還是充滿感恩。有興趣的聽眾朋友可以閱讀她所寫的這幾本書。

本文由中央廣播電台授權轉載

崔小萍自傳《天鵝悲歌》。   

崔小萍獄中記(上)。   

崔小萍獄中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