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貿易戰劍拔弩張,雙方在南海也角力不斷;台灣致力成為南海地區和平穩定力量,除人道救援、漁業合作外,在科學方面,已獲邀參與國際「海洋大陸年」計畫,5、6月更將在東沙太平島設大氣、海氣觀測站。

中國大陸近年在南海填造島礁,並進行戰略部署,意圖掌控南海地區,中國4月5日至11日更大張旗鼓在南海演習。美國除了3月底致贈6艘巡邏艇和裝備給越南,宣示深化美越軍事合作外,也傳出在中國南海軍演之際,讓「羅斯福」等航空母艦進入南海海域,警告壓制意味濃厚。

相較於中國大陸的野心勃勃,總統蔡英文上任後就針對南海議題提出包括捍衛漁權、多邊協商、科學合作、人道救援、鼓勵海洋法研究人才等4項原則、5項做法,除了堅定捍衛台灣在南海的領土主權外,也希望藉由多邊國際合作,維持區域穩定和平。

在人道救援部分,海巡署已在南海執行國際及國內多次人道救援案件,為落實蔡總統「使太平島成為人道救援中心與運補基地」政策,海巡署強化太平島醫療設備及人員緊急救護能力,若遇重大災害還可啟動國家級災難醫療救護隊前進支援機制,於4小時內抵達救援。

海巡署指出,未來衛福部和國防部也將積極協助規劃海巡署4000噸級巡防艦成為「野戰醫院」等級的救護能量,作為海上醫療船使用,可望促進推動與亞太區周邊國家人道救援合作計畫。

在漁業合作方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副署長林國平表示,南海海域是台灣漁船傳統作業漁場,近年平均約有300到500艘船隻在當地作業,台菲雖已於2015年簽署漁業執法合作協定,為讓雙方執法更清楚,今年將進一步協商重疊專屬經濟海域屬於「菲國主張鄰接區部分」爭議,盼比照台日漁業協議修訂,努力爭取擴大合作。

而在科學合作,科技部長陳良基表示,基於地緣關係,台灣與南海鄰近國家,面臨包括颱風、地震、洪水及海嘯等天然災害侵襲的潛在威脅,台灣擁有優秀的跨領域科學研究人才,及複合式災害科研與實務經驗,可藉由合作研究、學術及人才交流,與東南亞各國共同提升科研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由日本和美國發起的國際「海洋大陸年」計畫 (Year of the Maritime Continent, YMC),也邀請台灣加入,進行太平島和東沙島的大氣、海氣觀測任務。

從去年3月開始到今年底的國際海洋大陸年計畫,是由台灣與菲律賓、越南、印尼、馬來西亞等南海周邊國家,加上美國、日本、澳洲等國,組成國際團隊共同進行觀測、分享資料,並就南海–海洋大陸區水氣傳輸與對流的交互作用發展合作研究,台灣獲邀加入,顯見相關領域的科研能量及人才都受到肯定。

科技部自然司司長吳俊傑指出,西太平洋亞洲沿岸的冬季風和夏季風通過南海,都有顯著大氣和海洋的互動過程,而太平島位處南海正中的空間特點,蒐集雲和降水的時間空間演替現象,以驗證衛星觀測與電腦數值模擬的正確程度,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他說,除透過定期量測,提供逐時或逐日大氣資料外,今年5月到6月科技部也將在東沙、太平島設立「雲和降水」整合觀測系統,觀測對流系統的結構和屬性,將可對整體東亞氣候研究提供更準確資料,也讓氣候模式可應用在南海周邊國家。

另外,吳俊傑表示,台灣地震觀測能力及地震預警的技術居東南亞領先地位,科技部也與地震和斷層等地殼活動十分活躍的菲律賓進行科技合作,在菲國建置6個寬頻地震觀測站,進一步結合原已設置在越南沿海、東沙島及南沙太平島的觀測站,組成可即時預警的「環南海寬頻地震觀測網」,為區域地震監測速報及海嘯預警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