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台消息,本台已被取消」,隨著中國人大、政協「兩會」的落幕,春節之前就紛紛傳聞的央視(中國中央電視台)、央廣(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國際台(中國國際廣播電台)「三台合一」這只靴子終於落地。英國廣播公司(BBC)今天報導,一時間海內外社交媒體中不僅被新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刷屏,而且不乏許多對中國三大台的調侃。

報導指出,多年來中國和海外都曾有人呼籲這三大台學習BBC的結構,廣播電視合一,對內對外合一,新舊媒體合一,打造真正意義上的國家公共媒體,真正講好中國故事,成為中國軟實力的關鍵部分。

這樣的呼籲與建議,似乎符合中國如今在國際間的大國地位,也順應中國打造「一帶一路 」的勃勃雄心。

然而,BBC質疑,在「黨領導一切」的基本原則下,原本在形式上屬於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名下的這三大台,卻完全揭下了作為國家媒體的面紗,「實至名歸」地由黨來掌管。

報導提到,在本周公布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中,新組建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作為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歸口中共中央宣傳部主管。換句話說,從今以後,「黨管媒體」從幕後走到了台前,也再次佐證黨領導一切的中國大勢。

文章引述習近平在2016年2月視察新華社、人民日報社和中央電視台後發表講話所稱,「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BBC說,當有敢言人士質疑黨媒何以不是表達「人民」的聲音時,黨媒的邏輯是:黨性和人民性從來都是一致的。

文章質疑,這樣的邏輯或許能讓中國國內「統一思想」,但要說服外界也接受中共黨媒的宣傳之聲,則相當困難。

BBC指出,按照本次的改革方案,三台合一,旨在提升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然而,這其中的有些「力」還真不是用錢就能砸出來。

文章分析稱,在外界看來,中國官媒始終沒有解決的問題是:到底是商業媒體,還是公共媒體?可以預計的是,新成立的「總台」應該會像以前各自為政時一樣繼續享受作為國務院直屬單位的事業撥款。值得關注的是,「中國之聲」的各大成員還會繼續與商業台一樣大賣廣告贊助嗎?

BBC批評,一個既享受政府撥款,又追逐商業利益,同時還必須效忠政黨的媒體,該如何提高其在海內外的影響力和公信力呢?

文章並指出,海外媒體在報導「中國之聲」——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的成立時,也普遍稱之為「巨大宣傳喉舌」。

彭博新聞社在報導中,引述2017年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稱,中國過去10年花費幾十億美元推動軟實力,包括在外國大學設立孔子學院等文化中心,結果在日本、德國和義大利等國的民眾絶大多數仍然對中國持負面看法。

觀察人士認為,中國官媒對突發事件和真相的報導,過去一直都缺失,今後恐怕還將如此。「中國之聲」的形成,並不會真正改變中共宣傳部門在敏感問題上一貫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