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部鄭麗君今天(20)日宣布文化部將正式啟動臺北市艋舺龍山寺、大龍峒保安宮、臺北公會堂(臺北市中山堂)、欽差行臺,以及高雄市旗後礮臺、打狗英國領事館官邸等6處直轄市定古蹟指定為國定古蹟的審議程序。鄭麗君指出,這6處國定古蹟審議過程中,相關研究成果將會被全面整理,希望促成歷史的再發現,並提高國人對文化資產的重視。

部長鄭麗君今天由財團法人台北市艋舺龍山寺副董事長黃書瑋、文化部文化資產局局長施國隆等人陪同,訪視位於臺北萬華的艋舺龍山寺並聽取文資專家李乾朗教授的導覽,鄭麗君表示,在去(106)年12月22日召開的文化部古蹟歷史建築紀念建築審議會,就有委員建議應對精省前,北高兩市6處二級古蹟進行國定古蹟審議,為利落實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文化部將全面展開艋舺龍山寺等6處直轄市定古蹟的國定古蹟價值評估,預計107年底前提送古蹟歷史建築紀念性建築審議會完成審議。

文化資產局局長施國隆指出,民國71年通過的舊文化資產保存法,將「古蹟」區分為三級,分別由中央、省及直轄市、縣市層級主管。民國86年「文資法」第2次修法時,取消舊法三級分類,然而修法前全國48處二級古蹟中,位於臺灣省的42處全數改為國定古蹟,而當時北高二直轄市的6處二級古蹟,卻未曾重新審議,造成文資法執行上的不一致。

出生艋舺的鄭麗君今天很高興,津津樂道自己從出生、成長,受教育都離不開龍山寺,包括從小媽媽去拜拜,長大後在龍山寺聽演講。她在拜訪龍山寺過程,並親自詢問艋舺龍山寺副董事長黃書瑋能否將龍山寺指定為國定古蹟時,受到黃書瑋的允諾。

鄭麗君表示,國定古蹟和市定古蹟都是臺灣世代傳承的重要資產,然而具體的差別在於,國定古蹟在歷史文化上的重要性,跨越了當今的行政區界限,甚至及於全國。以艋舺龍山寺為例,其建寺歷程見證自1738年起,北臺灣地區的各項重要變化,而龍山寺的多次整建,也反應臺灣不同時期的物質發展與藝術潮流,如現今1920年改建的建築,前殿八角藻井,鐘鼓樓轎式屋頂及正殿圓形藻井皆精美絕倫。建築施工嚴謹,雕刻精細,無論木雕、石雕、彩繪、書法、交趾陶及剪黏都出自名家之手,藝術價值極高。

鄭麗君強調,這一次訪視也是了解文化部與龍山寺合作進行3D掃描與環境監控的情形,而這些文化資產的科技應用,也說明了文化資產是隨著社會發展與時俱進文化部希望這次國定古蹟的審議程序,也是運用新科技、新研究,讓國人所熟知的這6處古蹟被重新發現、重新認識。

文化部長鄭麗君由文資專家李乾朗(圖左)帶領導覽龍山寺。    

已有279年歷史的艋舺是文化部長鄭麗君的出生地,她說:艋舺是北台灣的發源地,龍山寺是她人生成長的第一座大廟,啟動指導國定古蹟是遲來的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