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吳介民今(7)日表示,根據該院中國效應小組的調查發現,雖然過去7、8年台獨有年輕化的趨勢,不再是15、20年前「老綠男」的專利,與政大選研中心調查有一定的吻合度,不過也有越來越多年輕人支持中間立場,維持現狀。

已成立達30年的台研會今天舉辦「台灣社會的主體性-從政治、歷史、文化、族群到兩岸關係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吳介民在會中提出了上述調查數據。

吳介民說,30年前台灣剛解嚴,那時候,台灣社會聚焦談獨立的問題,是比較內向性的,談的是如何擺脫過去威權戒嚴的陰影,如何處理外來政權,其中,獨立是其中一條路徑。但30年來,台灣經過數次民主選舉和3次的政黨輪替,現在討論台獨有很大的面向是在處理台灣國際地位,尋求國際的承認,如何建構台灣為法理的國家地位,而非事實上的獨立國家地位。

吳介民指出,從2011年到2017年多達6次的電話訪問20-34歲的青年發現,總體而言,台獨確實有走向年輕化的趨勢,但這兩年支持台獨的年輕人比例正在下降中,但並非支持統一,而是去支持中間立場,維持現狀,雖然其間無法排除家用電話抽樣方法的問題。但是,和政大選研的調查結果很相似,近4年來,台灣認同的比例下降4%,被取代的是雙重認同與維持現狀,而不是中國認同。因為台灣年輕人自認為是中國人的只有1%。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吳介民也說,由同一團隊所的另一項調查顯示,台灣年輕人對於未來可能被中國統一的恐懼,有48%預期會被統一,獨立佔37%,而維持現狀者只有16%,結果可以看出絕大多數人都清楚,「現狀」在未來是維持不住的,這只是暫時的中間策略。所以,雖然很多人選擇維持現狀作為「避風港」,但大多數人認為維持不了現狀,認為會被統一者高達近半,比認為會獨立者高,這個訊息表示,在台灣社會中,有大群人口存在集體認同的焦慮,而焦慮在於選擇與預期不同。 

吳介民強調,這不一定是壞事,因為焦慮與張力是台灣民主政治內部很大的動力,會讓我們比較戰戰兢兢,也是面臨政治選擇的時候,很大的潛在危機來源。所以,未來要如何面對中國,是一個巨大的挑戰,絕對要超越選舉週期帶給台灣民主社會的束縛,否則無法處理這個問題。

吳介民指出,從2011年到2017年多達6次的電話訪問20-34歲的青年發現,總體而言,台獨確實有走向年輕化的趨勢,但這兩年支持台獨的年輕人比例正在下降中。   圖:謝莉慧/翻攝投影片

台灣年輕人對於未來可能被中國統一的恐懼,有48%預期會被統一,獨立佔37%,而維持現狀者只有16%。   圖:謝莉慧/翻攝投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