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俄國採取近乎姑息的姿態,以及「普丁理解者」的出現,首先被認為與德國和俄國在資源、經濟上關係愈形密切有關。

以歐洲主導國之姿積極展開外交

2014年3月18日,俄國併吞了克里米亞半島,這可能是繼伊拉克戰爭(2003年)之後另一件撼動國際秩序的大事。2015年之後,焦點則又聚焦到烏克蘭東部,因為烏克蘭政府軍與親俄派武裝勢力間爆發了大規模的戰事。

在這一連串國際動態中,德國的動向極令人關注。突破了世界金融危機與歐元危機,德國明顯增強了國力,不論在整合歐洲的意見或是對俄交涉上,都扮演起主導者角色。

面對惡化的情勢,德國期望能和平解決,於是積極介入烏克蘭親俄的亞努科維奇政府與親歐美派的在野黨間的斡旋。德國外長史坦邁爾(Frank-Walter Steinmeier)偕同法國外長法比尤斯(Laurent Fabius)、波蘭外長希柯斯基(Radoslaw Sikorski)前往基輔,進行了長達21小時馬拉松式的談判,居中為亞努科維奇與在野黨調解。結果,2014年2月21日,兩派在三國外長的見證下簽訂協議,決定將總統大選提前,成立經烏克蘭全國認可的政府。

就在協議簽訂後,亞努科維奇政府立即失勢,積極外交終究未能有結果,但德國依然維持一貫的對話路線,試圖打開僵局。2014年間,梅克爾曾和普丁電話會談超過40次,試圖說服普丁。2015年2月,梅克爾總理偕同法國總統歐蘭德,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居中斡旋俄國總統普丁與烏克蘭總統波羅申科,終於讓雙方簽下停戰協議。

接受俄國併吞克里米亞的理由

關於烏克蘭危機,國際社會很早就取得不能以軍事手段解決的共識。但是面對克里米亞的被併吞,當焦點轉向對俄制裁時,幾個主要國家卻在因應上分為兩派:美國、英國、波蘭及波羅的海三國等,主張對俄國進行嚴厲制裁;德國、法國及日本等國,則主張有限度的制裁。

然而,2014年7月17日發生馬來西亞航空被擊落的事件後,卻讓情勢有了轉變。西歐諸國幾乎態度一致地主張對俄國進行經濟制裁,暫時消解了主要國家間的分歧,但是對於美國提供烏克蘭武器的主張,德國卻始終反對到底。對俄國併吞克里米亞事件,表示原則上可以理解俄國作法的論調甚囂塵上,對德國人而言實屬意外,一度還流行起「俄國理解者」、「普丁理解者」這樣充滿揶揄的說法。「普丁理解者」最經典的人物,就是第3章提到的德國前總理施密特。他在接受自由派雜誌《時代週報》(2014年3月27日刊)的訪談中,大膽披露自己的看法。

「俄國併吞克里米亞明顯違反國際法。」是不是明顯違反國際法,還有待商榷。國際法固然重要,但至今也不知道已被破了幾次例。例如介入利比亞內戰(2011年),就和國際法的規範不一致。還有比各自端出國際法論證更重要的,就是克里米亞半島的歷史發展。一直到1990年代初期,西方世界都不會懷疑克里米亞半島及烏克蘭是俄國的一部分。(烏克蘭)不是民族國家。史學家對烏克蘭這個國家存在與否,仍然眾說紛紜。」

─普丁的行動合法嗎?
「我完全可以接受。合法與否應該不適用在這裡,整體來說不能只就法的角度來探討。」

─制裁是否具有意義?

「拒絕要人入境的制裁特別愚蠢。像(包含美國及東、西歐35國齊聚一堂的)赫爾辛基會議(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1975年)這樣的國際會議,不可能不邀請俄國的要人。經濟制裁也會對西邊的歐洲造成影響。」

我將施密特所言摘要如下。

想要解除對俄國能源的依賴,並非明智之舉。我們要認清,21世紀俄國仍是德國重要的鄰居。雖然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但俄國對德國曾經有的憎恨已成過去。普丁視自己為彼得大帝、凱瑟琳女皇及列寧的繼承者。我們該做的不是把俄國趕出G8,而是要坐下來繼續談談──。

施密特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擔任過士官,是對俄戰線世代的最後一位政治人物,這番話應該是他從經驗中得來的看法。

德國欠過的人情

另一位「普丁理解者」的代表人物,是前德國總理施洛德。施洛德於任職總理期間,一開始就與普丁共享蜜月期,他還說過「普丁是民主主義者」,如今只能被拿來揶揄。他與普丁就建造波羅的海海底天然氣輸送管取得協議,卸任後還空降到建商「北流」(Nord Stream)當主管。

2014年4月28日,「北流」在聖彼得堡為施洛德舉辦了一場70大壽慶生會,報導中不斷播出滿面笑容的施洛德擁抱普丁的畫面。對此,德國媒體批評,這給了俄國德國內部在對俄態度上分歧的印象,會對梅克爾政府的外交有不良影響。

施洛德在2014年3月9日由《時代週報》主辦的公開討論會「時代午場」中,一開始就講到1999年擔任德國總理時,聯合國安理會在科索沃問題沒有決議的情況下,就要求德國加入由北約介入的軍事行動,所以「我也曾違反國際法」。這一席話就像是在幫普丁併吞克里米亞開脫。但北約出兵到科索沃,是為了阻止塞爾維亞對阿爾巴尼亞人的迫害,是「人道介入」,不應將兩樁軍事介入混為一談。

施密特和施洛德的話,其實在德國是有相當共鳴的。我認識的一位德國外交官就曾經說過「烏克蘭在歷史上是俄國的發跡地,對俄國而言具有特殊意義。德國的外交策略必須將俄國在意什麼考慮進去」。

普丁也很清楚德國的現狀。在3月18日宣告併吞克里米亞的演說中,特別花了不少時間針對德國說了這段話。「歐洲人,尤其是德國人,應該很能瞭解我。在兩德統一談判的過程中,德國的盟友(意指英、法等國)並不盡然都支持。但我們,對德國人一心渴望的統一是毫無條件地支持。這一段往事各位並未忘記,我也期望德國人民能夠支持俄國人熱切盼望重新統一的心情。」

普丁對德國的期待,似乎與「普丁理解者」們互相呼應。

石油、天然氣有35%依賴俄國

對俄國採取近乎姑息的姿態,以及「普丁理解者」的出現,首先被認為與德國和俄國在資源、經濟上關係愈形密切有關。

2013年,德國出口到俄國的貿易額有360億歐元,以機械、汽車為主;而從俄國進口石油及天然氣則約有400歐元,占貿易總額的第11位,並非德國貿易往來對象中的前幾名(第一名是法國、第二名是荷蘭、第三名是中國、第四名是美國)。德國的石油有36%、天然氣有35%仰賴從俄國進口;而在歐盟對俄的出口中,德國則占1/3。在俄國經商的德國企業有6200家,投資額200歐元,有30萬德國人在與俄國相關的產業中工作。

順帶一提,與日中貿易總額、前進中國的日本企業數,以及對中國直接投資額相比,德國與俄國經濟關係的規模大約是日中經濟關係的1/4程度。

2014年3月26日,正當批判俄國併吞克里米亞的聲浪最高時,對俄投資最大企業之一的德國西門子公司總裁喬.凱塞(Joe Kaeser)訪問莫斯科,並與普丁會面。會談後他表示「德國與俄國間存在著信賴關係」,克里米亞合併只是「短期的騷動」。德國媒體則報導「許多企業家對總裁的態度表示歡迎」。德國產經界的姿態還真有西瓜偎大邊的態勢。

 

書名:德國風險:反思德國浪漫主義的政治實踐
作者:三好範英
譯者:薛芸如
出版社:玉山社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