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衛五號去年8月升空後,短短兩個月歷經休眠、照片失焦等危機,太空中心一步一腳印解決,且台灣的太空夢並沒有因此中止,10年內再造一顆遙測衛星,是太空中心的計畫之一。

台灣首顆自製自造的遙測衛星「福爾摩沙衛星五號」(福衛五號),民國106年8月25日升空後,科技部所屬國家實驗研究院的國家太空中心團隊開始後續的測試,考驗這時才真正開始。

國家太空中心前主任張桂祥就說,相較於外包給國外廠商的福衛一號、二號、三號,福衛五號是完全MIT(台灣製造)的太空產品,發射只是重要一步,就像小孩生出來了,如今要24小時照顧它,確保它可以活5年,要做的事情還很多。

果不其然,當國人仍沉浸在台灣發射福衛五號成功的喜悅時,福五升空後,太陽能感測器和反應輪因參數設定問題,電力下降到一定程度,導致衛星啟動自我保護的休眠模式。

肩負福衛五號成敗的國家太空中心副主任余憲政,想起去年8月25日那天,只睡了2小時,福五順利發射升空後,終於可以暫鬆一口氣,一家人等著要幫自己慶祝時,卻收到福衛五號進入休眠模式的消息,他哽咽地說,「一口飯都沒吃,眼淚就掉下來」。

余憲政馬上從家裡直奔位於新竹的太空中心,和太空中心的操控團隊一起奮戰,不眠不休找問題,3天中甚至睡不到3小時。

和太陽同步軌道、距離地球720公里的福衛五號,每99分鐘繞行地球一周。睡在辦公室沙發上的余憲政,也跟福衛五號一樣,每99分鐘就得起來一次,和衛福五號團隊討論、測試,想起那時候的緊張狀態,到找到解決方法「喚醒」福五,團隊苦中作樂說,「那時候衛星一直睡覺,我們都沒睡覺。」

「其實我不喜歡休眠這個詞,好像已經進入安寧病房。」福衛五號計畫主持人張和本用鳳凰浴火重生的「鳳凰模式(Phenix Mode)」形容這個由台灣自己一行一行撰寫出的飛行軟體,如果能確實找出問題,當時低電力的福衛五號,過不久就可以正常恢復電力。

太空中心團隊一邊找設計圖,一邊操控衛星,等到張和本去年8月28日回到台灣,太空中心已經找出問題,發現是反應輪序號錯置,由於是台灣自行研發的飛行軟體,可以自己上傳、修正,「如果是福衛二號,可能連改都不知道怎麼改」。

解決這個問題後,福衛五號並沒有因此一帆風順。去年9月7日,福衛五號傳回的首批影像出現光斑現象,衛星影像組組長劉小菁認為「這是嚴重問題」,惴惴不安回報後,9月9日確定福衛五號取像儀失焦,劉小菁和團隊的心情都沉到谷底。

「工程人員遇到問題,一定會想辦法解決。」劉小菁想起福衛五號還有後續照片推廣、使用的問題,她打起精神來,和團隊共同積極想辦法解決。從去年9月9日回報問題,到9月19日召開記者會,太空中心僅用10天就找出解決方法。更令人感動的是,記者會後,太空中心樓下已經聚集不少自動自發的學者,等著告訴張和本說,「這個問題有解」。

「看跟做差很遠!」余憲政說,製造衛星零配件到底該先鎖螺絲還是先黏膠?沒有一個外國公司會告訴你該怎麼做,因為這些都是關鍵技術。台灣雖然有福衛二號、三號,但是沒有實際自己製造過衛星,就不知道這些細節。從反應輪序號、取像儀失焦、溫控如何操作等等,都是這次學習到寶貴的經驗。

短短兩個月經歷兩次危機,張和本仍然信心滿滿,就像福衛五號預備發射時一樣,從原本的多雲天氣,到濃霧散去順利發射,「關關難過關關過」;這個成功打造台灣首顆自製衛星的太空團隊,奮鬥跟努力不懈、解決問題的精神,也讓張和本真心地說「這個團隊不能散」。

為提升台灣太空產業競爭力,余憲政也說,太空中心已規劃10年的太空計畫,近期將提報國研院董事會,若董事會通過,即會送進科技部爭取預算,不管是像福衛五號這樣的遙測衛星,或是專屬功能的小衛星,甚至搭載國外儀器合作等,都是太空中心未來10年內期盼達成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