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啊!那你真是把你這個老婆看小了,我的媽媽雖然是安徽人,但我的爸爸也是安徽人,在台灣生下了我這個『好像是台灣的台灣人』,但是我的父親他從小就告訴我,你永遠不能忘記,你是安徽省全椒縣人,……他這一生是多麼想回家,我現在就是替他回家。」

在台灣早已過氣的中國戲子方芳,將戒嚴時代黨國體制下的老三台,鞏固高級外省人統治階級正當性,洗腦醜化用的「台灣國語」老段子,搬去中國央視春晚小品《回家》裡,想要藉此配合統戰。

但不知是劇本創作者原本就想搞笑,還是方芳已經老年癡呆了,直播當時方芳竟將媽媽說成是了「安徽人」,讓方芳這一口台灣國語不知從何而來?央視大概也發現了這大笑話,重播時加上字幕,竟讓方芳改口說「雖然我的媽媽是台灣人」,合理化也定調了台灣國語的「低端」性。

但鄉民發現了嗎?《回家》是為了洗腦十幾億中國人,但這些人並未在戒嚴時代的台灣生活過,沒有領教過高級外省人歧視台灣國語的悲慘歲月,因此根本不必去替劇中人的媽媽更換省籍。那麼央視為何還是堅持太費周章的更改?

因為真正觸動中國敏感神經的,不是劇中方芳母親的省籍,而是重播時被刪掉的那句「在台灣生下了我這個好像是台灣的台灣人」,請鄉民留意,尤其是「好像是台灣的台灣人」。

如今在台灣最堅持統一的,就剩下少數父母都外省的第二代了。結果這句「好像是台灣的台灣人」,意味他們並不是「真的台灣人」,只是「好像是」而已。這樣他們還有立場支持統一嗎?支持了還有用嗎?央視當然要刪掉方芳這句敏感到已是在「唱反調」的台詞。

蔣經國反將一軍的開放「探親」

「外省人」這名詞並非台灣獨有,更非台灣獨創;但在戒嚴時代的台灣,卻又人盡皆知,關鍵就在於國民黨特有的戶籍制度,姓名之下最重要的欄位就是「籍貫」。

「籍貫」也是一個歷史名詞,「籍」是指一個人對朝廷在官方文書上註記的徭役種類,「貫」則是註記的生長地點。但戒嚴時代台灣戶籍法規定一個人登記的籍貫(本籍),必須跟隨父親,而不是你個人的出生地,充分顯示這一流亡政權的特性。

在戒嚴時代不只是身分證件,連學生證、畢業證書、畢業紀念冊……都要標示籍貫。鄉民們去翻翻舊報紙,連社會新聞裡刑案的加害人與受害人,全都標示籍貫。甚至舞廳廣告裡用花名登錄的舞女們,也都還標示籍貫。

1987年蔣經國惡貫滿盈前,開放了對中國所謂的「探親」,但這與南北韓間的不定期團體探親活動完全兩回事。因為蔣經國只限制在職軍公教前往中國,讓探親並非外省人專利,其他本省人都能以探親之名赴中國旅遊,甚至投資,所以蔣經國對中國開放的根本不是探親,而是旅遊。

但蔣經國不限籍貫的開放探親,把問題丟回到中國這邊了。本來多年來要求「三通」的是共產黨,蔣經國則是嚴拒。結果明明1987年台灣戶籍法上的籍貫制度仍在,本省外省一目了然,蔣經國卻讓無親可探的本省人,也能去中國掛探親羊頭,賣旅遊狗肉。一夜之間,換中國這邊要傷腦筋了。中國只好對台灣來的,不論籍貫如何,都發同樣的核准入境文件「台胞證」。

中國把1949年入台的中國人,乃至第二代甚至第三代一律視為「台胞」,讓台灣戶籍制度上的以父之籍貫,甚至以祖父之籍貫為籍貫這一欄目更顯得荒謬。像我這種從未見山東是什麼的山東人,也要有下一代了,那豈不是以祖父的籍貫為籍貫?1988年蔣經國惡貫滿盈後,1990年萬年國會終止,籍貫這一荒謬制度也走入了歷史。

不准真只准假的「台灣國語」

電視是最強的洗腦工具,獨裁者無不牢牢抓之在手,北韓如此,中國如此,兩蔣統治下的台灣當然也必須如此。為了貫徹當權者的意志,電視台要篩選演藝人員的成分。1973年起,老三台的晚間新聞播出後,不但不准出現台語連續劇,連國語不標準的台語演員,也被禁止在國語連許劇裡出現。

那麼層層管制的國語連續劇裡,為什麼還會出現像中國戲子方芳所說的那種台灣國語?很簡單,電視上出現台灣國語的三原則,就跟出現台語一樣。原則上絕對禁止,但國語連續劇在以下三種情形時,就可以讓這些高級外省人出身的中國戲子,用台灣國語誇張性的演出:
  一是要用粗話罵人時。
  二是代表說話人是反派時。
  三是形容很苦、很窮、很倒楣時。

其實當年張小燕在連續劇裡,也像方芳這樣說過台灣國語;李國修在綜藝節目的短劇裡,也有同性質的表演。鄉民或許不解,為何本魯對同是外省人的張小燕、李國修就網開一面;對方芳、庾澄慶、大小S似乎就窮追猛打?因為這也要考量時空因素。

張小燕是童星出身,但「轉大人」時轉得並不順利。當時影壇盛行的是林青霞、胡茵夢那一型的,演小孩太大,演大人又太小的張小燕,在台視能接到的角色就是這些。李國修就更慘了,在華視的短劇裡能演的,就是美麗島事件後當局要批判的野心人士。

或許鄉民會不解,說台灣國語為什麼要特意找外省人來模仿?柯俊雄、張美瑤這些超級巨星本來就說台灣國語,說台灣國語的素人更是超多。但政策就是要讓最笨的觀眾也知道,說台灣國語是低俗下等的人類,找柯俊雄、張美瑤這些已成名的當然不行,即使找素人也危險。

原本台視連續劇《不要說再見》,是要宣揚警總管訓流氓的教化成功,男主角是外省人車軒。豈料導演林福地在劇中安插了配角「阿郎」,由本土演員陳震雷來飾演,一口真的台灣國語讓陳震雷爆紅,不但搶了主角車軒的鋒頭,接著《又見阿郎》、《阿郎與彬彬》、《萬世師表》就成了男主角。

當局為了鞏固階級意識,不願電視上再出現陳震雷這種用台灣國語爆紅的台籍明星,所以才會盡量選用外省人來扮演,以免醜化變美化。玉女紅星明明(蘇明明)演台視連續劇《還君明珠》《八月桂花香》時,不但港星劉松仁要用配音,女主角蘇明明也被換人事後配音。

電視上不准出現真的台灣國語,只准假的台灣國語。「人在矮嚴下,不得不低頭」。張小燕後來轉戰主持綜藝節目,李國修轉往劇場發展。本魯拜讀李國修的遺作(有些尚未演出過),就不曾發現有這種任何糟蹋台灣人、台灣話,或是與台灣文化相關的素材。如果在戒嚴時代迫於環境演出了這些角色,顯然不是出於他們的本意,今天本魯當然也不會一直追殺。

演藝圈裡的高級外省人

統獨是個人政治偏好,本魯絕對肯定藝人可以表態支持統一。但本名周正芳的中國戲子方芳,最讓台灣人受不了的是像馬英九同樣矯情。自己的兒孫都成了美國人,台灣人要統要獨,關你們這些美國人的爸媽屁事?方芳的爸爸要她永遠不能忘記自己是安徽全椒人,很好啊!去美國跟你那兩個美國人的兒子講啊!跟孫子講啊!

中國戲子方芳總愛用楊麗花的歌仔戲腔調打麻將,嘲弄台語的低俗?你敢不敢用寧波話模仿老蔣小蔣這一家人打麻將?你敢不敢用京戲的腔調來打麻將?那些眷村子弟與梨園子弟,早就讓你在演藝圈裡混不下去了。但為何台語可以糟蹋?歌仔戲可以糟蹋?因為台灣演藝圈的轉型正義,始終還不見蹤影。

1979年9月4日《民生報》10版銀色廣場〈暗盤氣人‧方芳、麗麗險些鬧翻 一陣嬌嗔後‧雨過天晴把手言歡〉:

方芳和陳麗麗是多年的好友,兩人在很多方面都氣味相投,但是《風雲會》傳出陳麗麗、衛子雲有『暗盤』」之事,卻使她和陳麗麗險些鬧翻了。

方芳、陳麗麗這兩人都有種『女中丈夫』的氣概,譬如女孩子不敢嚼的檳榔和香煙,兩個人卻都能檳榔『卡滋!卡滋!』的咬,香菸『呼嚕!呼嚕』的抽。在『臭氣相投』的情況下,又加上都是爽快的個性,兩人之間的誤會也就當面澄清了。」

年輕鄉民可能不懂什麼是「檳榔『卡滋!卡滋!』的咬,香菸『呼嚕!呼嚕』的抽」?那是現在仍當紅的馬如龍,年輕更紅時代言的蒂克牙粉,廣告台詞就是一手拿牙粉,一手拿牙刷敲著說:「檳榔『卡滋!卡滋!』的咬,香菸『呼嚕!呼嚕』的抽,也不怕滿嘴的大黑牙」。

明明在那年代,吸菸就是方芳、陳麗麗這些外省女人在做的事;台灣女人若不是在特種行業,罕見會在公開場所吸菸,這一點問上了年紀眷村子弟就知道,究竟是外省媽媽吸菸的多?還是本省媽媽?

中國戲子方芳在春晚《回家》裡,若要表現粗鄙,就請回復自己母親的本籍安徽,不要用台灣國語糟蹋人。受日本教育說台灣國語的女性,在真實生活裡絕不會比你們這些外省婆粗鄙,而且再怎樣也比你方芳這個中國戲子高雅。

方芳,你在全中國人眼前糟蹋台灣人,也就是在暴露你們這些戒嚴時代黨國體制下中國戲子的粗鄙。牛牽到北京依然是牛。

再看其他的內容:

管仁健觀點》春晚《回家》後 更不願當中國人

管仁健觀點》小學生也難逃壓榨的勞軍捐

新外長吳釗燮本屬蘇系人馬 後獲小英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