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解決未來無人駕駛車可能遭遇到的道德困境,美國近日哲學家投入相關領域與工程師合作,將道德倫理編寫成演算法,藉此觀察並尋找無人車面對道德問題時的最佳解法。

1967年英國哲學家提出電車問題 (Trolley problem),即當發生事故時,該選擇犧牲少數人拯救多數人,還是寧可犧牲多數人而不要刻意致他人於死,而為因應未來無人車可能遭遇的各種道德狀況,美國哲學教授 Nicholas Evans就與另一位哲學家以及工程師成立相關團隊,並依照各類道德倫理將其轉化為電腦可閱讀的語言,他們認為只要汽車沒有編程故意傷害他人,即使會讓行人生命處於危險之中,但車輛為避免碰撞轉向防守,是可以接受的。

然而在這之中存於許多變數,年紀、人數,甚至是身分等等,都會因不同的理論不同的價值而得到不同的結果,或是引發更複雜的狀況,例如一方理論之下,受影響的死者可能偏向年輕,而另一方理論之下,死亡的族群可能會轉為年紀較大的,而對於哪一方該成為當下事故的犧牲者,就成為哲學家需跳出來與大眾整體進行討論,除了哲學家投入以外,在交通基礎建設上也應該因應未來無人車的狀況,提出更適合共同發展的解決方案。

事實上,無人車引發的道德問題,不僅止於交通上的事故,哲學教授 Patrick Lin指出,由於車輛是藉由編碼程式所驅動,因此也許會有廣告商透過編碼方式,讓車輛刻意經過某些店面;如果車輛被編寫成置某人於危險之中;或是當酒駕不成問題之後,酗酒的現象是否會再度增加;他也更進一步的提出,如果無人車成功降低死亡率,那麼能夠器官捐贈的大體減少,對於需要的人是否會有不良影響。

雖然無人車在剛起步時,即被質疑許多狀況,然而從來沒有哲學家投入認真思考其背後的影響,撇除交通事故的危險之外,對於社會上某些既有的措施以及規範,該如何去應付轉變,以及降低被影響的範圍,是未來無人車逐漸普及之下,漸漸備受重視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