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年也將邁入高齡化社會,平均每十人當中就有1至2名老年人,且近年來老人患有憂鬱症的比例越來越高,根據2017年發表於《美國老年醫學會期刊》研究指出,有超過六成的老年人出現憂鬱症狀,其中就有近三成的老年人因自我忽略而產生憂鬱症,研究提到,可能有助預防和處理長者自我忽略的問題,就是增加鄰里凝聚力。

台北榮總精神部老年精神科蔡佳芬主任表示,越嚴重的自我忽略與高風險憂鬱症有關,自我忽略的長者不僅會產生憂鬱情緒,連帶也會出現飲食不正常、營養不良、因被囤積的貨物割傷造成蜂窩性組織炎等生理症狀,甚至引發公共風險,形成社會危害。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指出,研究結果顯示華裔老年人的自我忽略比例最高,可見即使在美長居的華人依然難以脫離傳統框架,包含多子多孫、兒女在身邊、強調家族互動關係等觀念,若沒有發展與他人的互動網絡,容易出現自我忽略,引發憂鬱。

葉雅馨說,在台灣可以以社區或大廈做為經營基礎,類似早期眷村的概念,關懷彼此家庭狀況,發展團結、共同價值、支持互助機制,拉近彼此距離,時間一久就有更多長輩願意走出家門,生活出現改變,不僅提升鄰里凝聚力,甚至在緊急狀況時能有相互協助的力量。

看到家中或街坊鄰居的長者出現自暴自棄、不修邊幅、囤積物品等行為時,不要只是抱有嫌惡的眼光,應該給予更多關懷在情緒狀態,幫助他們脫離孤獨,減少老年憂鬱的風險,青壯年也可以多加參與以社區為主的活動,透過社區服務,增加對鄰里環境的認識與聯繫,無論對自身或其他長者的基本自我照顧能力,都是積極的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