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院剛通過的「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真的能把教育資源分配到每一所學校嗎? 立委蘇巧慧今天召開「讓孩子站在公平的起跑點!解決「非山非市」學校困境公聽會」;她表示這項條例通過後,就有不少夾在都會與偏鄉之間的「非山非市」學校,成為教育資源缺乏的「不三不四」學校。國教署長邱乾國表示,未來會將非山非市學校納入偏鄉地區指標的模組範圍,並在3個月內提出完整的變項指標與補助。

根據教育部統計,現有高中以下的學校計有3871所,如果扣除1104所偏鄉學校,約有2700所學校,多數在都會區,但也有不少是「非山非市」的學校;這些學校夾在偏鄉與都會區之間,爭取資源不易。例如,桃園市上湖國小校長莊錦欣指出,該校屬於一般地區,資源不足的問題卻比偏鄉地區嚴重,全校174名學生中, 48%是弱勢,周邊沒有安親班、才藝班等,學校要開辦很多社團、課後照顧,但是因為不屬偏鄉,所以爭取資源不易。

新北市樹林區彭福國小教務主任黃韻如表示,彭福國小是市區學校,申請經費相當困難,學校遊樂器材區地墊不符合規定,連續兩年申請被打回票,最後只好綁起鞦韆不讓孩子使用,今年在校長爭取下,終於獲得經費可以改善,希望主管機關看到這類學校的困境。

國教署長邱乾國回應,已經修法並完成公告的《偏遠地區學校教育發展條例》,共有6項指標(交通、文化、生活機能、數位環境、社會經濟條件、其他)作為偏鄉學校的定義,教育部正在發展指標的變項,作為未來補助資格,會將非山非市學校也列入其中,依同心圓方式進行分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