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為獎勵學術研究,提高教學與研究水準、並促進大學發展其特色,特設置國家講座及學術獎。第21屆國家講座暨第61屆學術獎頒獎典禮共頒獎給國家講座主持人7名,學術獎得獎人9名。頒獎典禮由蔡英文總統、行政院施俊吉副院長擔任頒獎人。

而獲得國家講座主持人有:社會科學類科臺灣大學管中閔教授;數學及自然科學類科國立臺灣大學方俊民教授與國立臺灣大學吳俊傑教授及國立交通大學賴明治教授、生物及醫農科學類科與國立中興大學楊長賢教授、工程及應用科學類科國立交通大學張懋中教授與國立臺灣科技大學黃炳照教授。

學術獎得獎人有:社會科學類科國立成功大學高強教授,數學及自然科學類科:中央研究院王玉麟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林依依教授及國立臺灣大學邱勝賢教授;生物及醫農科學類科:中國醫藥大學吳國瑞教授、中央研究院賴明宗研究員;工程及應用科學類科:國立清華大學李國賓教授、國立臺灣大學孫啟光教授、國立中正大學鄭友仁教授。

蔡英文在致詞時,除肯定得獎人並表達政府對學術研究及高教人才培育的重視,鼓勵學者跨校開課外,要讓下一個世代的年輕人如何站在我們的肩膀上,飛的更高、走得更遠,這是最重要的意義,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所在,面對這樣的課題,這一段時間政府有計畫的投資高等教育,首先台灣必須留住好的老師,教育部已經啟動玉山計畫, 將在107年投入32億經費,給予教師彈性的薪資,同時也鼓勵大學留住人才與延覽人才,明年開始執行為期五年的深更耕計畫,新計畫會打破各校競爭經費的思維,重新配置高教資源,重新協助大學發展多元特色,未來大學必須找出各自辦學的優勢與特色;才能真正落實大學自主,培養多元人才的目標。

為保障產學合作,為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獲得更多的活力,今年5月「科學教育基本法」順利完成修法,不只保障科學人才的權益,賦予科學研究成果的移轉更透明、彈性的基礎也購予立法除了我國大學教育長期以來著重的學術研究外,教育部未來也將在此基礎上,繼推動一系列的計畫;陸續推動產學研研發的力量。

而第61國家講座及學術獎得獎人的研究領域,符應近年來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及政府積極推動的產業創新類型,如生技醫療、綠能科技、農業等,落實相關創新應用,有助我國科研發展,更是展現社會影響力的典範。

教育部國家講座及學術獎分置人文及藝術、社會科學、數學及自然科學、生物及醫農科學、工程及應用科學等5類科。國家講座設置期限為3年,除由學校配合提供該講座主持人所需之資源外,教育部每年獎助每位主持人100萬元(包括講座主持人個人獎金及教學研究經費各50萬元),3年合計300萬元;學術獎得獎人則獲頒榮譽證書及獎金新臺幣60萬元。

今年度得獎人中,方俊民教授當年因臺灣受到SARS的侵襲而從化學走進醫學,開始從事藥物開發,他也持續針對神經衰退疾病、癌症等疾病研究出新藥,希望盡到身為化學家的社會責任。吳俊傑教授的研究成果在國際颱風領域深具能見度和影響力,他剛獲選為美國氣象學會會士(Fellow),將持續在國際學界發揮影響。黃炳照教授致力於研究綠色能源,他對能源永續所付出的努力,也是對自然環境、地球資源與人類健康福祉發展的一份志業。

王玉麟研究員的實驗室產出的「奇異原子團」成果,是由臺灣學術界所開創出的新興研究領域先驅,更引起國內外學者的關注。林依依教授則是臺灣少數橫跨大氣、海洋與衛星遙測等領域的學者,她與團隊應用多重衛星遙測技術,獲得多項突破性成果。吳國瑞教授與其團隊研究完全在臺灣進行,對本土基礎醫學結合臨床醫學有重要貢獻及示範。李國賓教授透過奈米生物技術及醫療器材等領域,使產業界了解應用學術界的新技術。

國家講座主持人楊長賢教授與他的實驗室研究方向以植物的開花、花器形成及花朵老化的分子調控機制等領域為主,更成功地發掘蘭花唇瓣形成的原因及機制,成果受到各國植物學界重視,楊教授與其團隊向全世界展現臺灣在花卉研究的實力,並希望藉由轉基因功能分析法,將其應用在農業上。

而學術獎得主高強教授從森林系經營組出發,最後則是從森林管理跨進工業管理,他付出將近十年光陰來探索工業管理,找尋研究方向,這段歷程所獲得的最終成果則是在資料包絡分析領域留下卓越成就,他透過多年累積得來的深厚研究成果,開啟了「網路資料包絡分析」的新研究方向及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