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發會今(23)日在行政院會中報告「公共建設計畫審議、預警及退場機制」,行政院長賴清德在聽取報告後裁示,該項新機制,「預警」的目的在於促使各部會提高執行力,以有效管控各項計畫能夠如期如質執行;至於「退場」的目的,則係為了將有限的預算資源用在刀口上,不要浪費公帑,並預定明年起開始實施。

賴清德認為,近五年中央機關每年平均約執行4,133億元的公共建設計畫,其中因工程執行遭遇困難問題,如天災、用地取得及流標等原因,每年平均約500億元經費未如預期投入市場,年度預算達成比率在83%91%間,不僅審計部常有指出缺失,在立法院審查總預算時,也迭有立法委員就此質詢,因此,實有必要加以改革。值得進一步檢討。

國發會主委陳美伶則表示,對於各部會關切的執行中計畫退場時機,在今天的院會中也有進行討論,若符合核定後一年內未依計畫期程開始啟動行政作業或配套措施、連續兩年預警結果列為高風險的紅燈、修正或查證計畫時發現已明顯不能達成計畫目標等條件,將評估是否退場,經報行政院同意後正式退場,並將預算重分配至更重要的計畫,以更有效運用資源。

陳美伶強調,該機制是為了提升公共建設的執行力,以公共建設計畫全生命週期的概念,透過每年篩選約4050項重點計畫,進行執行風險的預警作為,並串連強化審議功能、執行不力計畫的退場及公共建設先期預算重新分配排序等策進方式,以落實公共建設預算執行,提升計畫效能。

賴清德裁示時指出,該項新機制有「預警」和「退場」兩項目的,對於提升整體預算效益,有很大的幫助,請國發會協調各部會共同努力,一定要加以落實。而該機制報院核定後,自明年元月一日開始實施,未來也請國發會及相關部會在計畫審議階段就要依此嚴格把關,從計畫作業初期就能提升各項公共建設的計畫品質,一旦計畫被核定及獲得預算資源挹注時,才能有很高的被落實可能性,以促進經濟發展,提升國人生活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