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山林古道裡,有人走過的地方,就會有土地公廟的存在,人與土地公相互依存,共同彰顯了信仰文化的價值;隨著社會的變遷與經濟的富裕,土地公廟也隨著材料出現不同的型式。目前新北市雙溪淡蘭步道上,保存了最完好的石頭打造的百年土地公廟。建築師劉憲宗表示,這些介於100到150公分的土地公,因區域的被開發速度越快的地區,土地公廟的消失或改變的情況越多,而雙溪就是因為交通不便又經濟較發展較慢,反而保存了古樸、完整,又有文資價值的石造土地公。

小土地公廟普遍存在山林之間,數百年來隨著先民墾荒的腳步散落在僻靜小徑山間,這些就地取材的土地公廟,有些是石塊疊,有些精緻考究,從早期的單立石,逐漸出現石棚、七面式迷你小祠,到了七0年代,開始出現較大型、華麗或者金碧輝煌的土地公廟與福德宮。

劉憲宗表示,土地公廟類似閩式建築的前門,有守護神、建築有燕尾、屋脊,隨著不同年代「建築」會有不同變化,但是這些土地公廟的建造者,都沒有留下任何名字。由於早期台灣先民渡海來台拓荒,有錢的人住平原,多半的貧窮人家往山裡擠,也越走越深山,淡蘭古道也因此產生了網絡狀的淡蘭系統,古道中有古道,古道再分出幹道,更細的步道支線,許多的網絡因為少有人煙而沒落。

 

早期石刻土地公、土地婆,是古樸版,反映了當代歲月。   圖:劉憲宗/提供

雖然看起來簡約、長滿青苔,土地公廟是先民賴以庇護的心靈支柱。   圖:劉憲宗/提供

這座土地公廟,香爐是新品,是後來才安置。   圖:劉憲宗/提供

石造土地公廟與歲月相互輝映。越古老,越有特色。   圖:劉憲宗/提供

石梯坑古道,百年石造小土地公。   圖:劉憲宗/提供

在路口的土地公廟,後人還接上電源,照見古今。   圖:劉憲宗/提供

隨著社會的變遷,土地廟也開始由灰色系變彩色。   圖:劉憲宗/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