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癌連續8年高居台灣10大癌症之首,發生人數更突破1萬5000人,台灣平均每34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根據最新癌症登記資料顯示,10年間,年輕腸癌患者增加2倍、老年腸癌患者則增加3倍之多。糞便當中有潛血反應是判讀是否罹患腸癌最簡單與初步的方法,目前國民健康署提供補助50至74歲國人,每2年1次糞便潛血檢查項目。小小的採檢管方便攜帶式且檢驗一周即知報告結果。

屏東基督教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賴祺瑞表示,大腸癌的確可能會有某些症狀,但有症狀基本上要到第二期、甚至第三期以上,而早期大腸癌幾乎沒有症狀,如果希望找到可以根治的原位癌(第零期)或第一期癌症,想靠有無症狀來決定要不要做篩檢是絕對不可靠的。

屏東縣政府衛生局代理局長李佳芳表示,經常在醫藥版看到一些報導寫到,如果有血便、排便習慣改變,或伴隨體重變化時要警覺有無大腸癌。但由於大腸癌是與年齡有關的疾病,排便習慣改變並非大腸癌特有症狀,許多腸胃功能性疾病很有類似症狀,因此光靠症狀預測有無大腸癌,是難以預測或辨別的。

目前國民健康署的大腸直腸癌篩檢計畫,被「篩檢」找出來的癌症有將近50%是零期或一期的早期癌症,只有7∼8%是第四期。反觀有異常症狀後才就醫,診斷出來的大腸癌中高達20%是第四期。很多篩檢出早期癌來的民眾都驚呼「怎麼會⋯⋯我都好好的啊⋯⋯」,由此可知,大腸癌最常見的症狀叫做「沒症狀」,有症狀提高警覺是好,真正有症狀的時候,疾病往往已經進展到某種程度了。並呼籲五十歲以上的民眾,即使沒有症狀時也要定期做篩檢,才是早期診斷的關鍵,等有症狀才去檢查就不叫做「篩檢」,而是「就醫」。

大腸癌位置圖。   圖:取自全民健康基金會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