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一直以來都讓人類有著不同的想像,從科幻電影中科技統治人類的場景,到AI想成為真正人類的生命探討,都仰賴於人類對於AI的高度期許與幻想,而近年來AI也的確成為了各大科技公司研發的重點項目之一,但近日麻省理工學院 (MIT) 機器人學專家Rodney Brooks 表示,很多人認為半數人類工作將在20年內被AI取代,是「非常可笑的事」。

牛津大學馬丁學院(OMS)學者 Carl Benedikt Frey 與 Michael Osborne 表示,近年來較為規律性的工作內容已經逐漸被自動化所取代,包含自駕車、服務業等,將在未來也逐漸被AI取代,屆時原本需要的大量人力,將會轉變為固定幾個點由人類駐守,但絕大部分交由AI自行處理,實際上日前網路公佈的最大物流公司亞馬遜,配發物件的影片中就已經顯示,在司機開車離開倉庫之前,已經全權交由機器人處理地區物件配發,對於OMS學者所提及的取代工作,似乎並非無來自有。

然而麻省理工學院(MIT) 機器人學專家 Rodney Brooks 卻對此提出質疑,分別是想像與實際的差距、AI 的能力、機器學習的迷思、指數發展有極限、產業佈建的速度等。

並以iPhone為例,認為若是將智慧型裝置拿給古時候的學者來看,想必學者也會將其視為神奇的魔法,並進一步解釋當人類面對到無法理性理解的事件時,往往會轉為仰賴信仰而非科學,就如同目前人類對於AI的期望,但實際上iPhone 有著重重的限制,與其他系統的連結也有限,同理,AI也是有著許多實際上的極限與困難,並非如大家的想像一般。

他指出,科技的進步其中一部份需仰賴市場價值以及需求,如同iPod的硬體容量,在iPod與iPhone使用的習慣不同之下,iPod有著容量上的大進步,但iPhone則無,也表明了當市場對於iPhone的硬體容量無更大的需求時,其發展與進步方向就會突然崩潰,或是陷入無人投入研究的窘境。

以實際來看AI,近年人們感受到的突飛猛進,原因在於機器學習的成功,然而機器學習其實已經被研究將盡快要30年了,更實際的狀況是,這只是人類AI想像背後少數有突破的單一事件,更多的是後繼無力的成果,即便近期逐漸有更多科技公司投資投入此領域,雖能加快發展腳步,但不代表就一定會成功。

最後他也以全球眾多工廠自動化以及美國鐵路系統與一般家庭為例子,指出全球新工廠裡的自動化來自於1968年的PLC系統,依然是以線圈為概念,一間新的工廠若是要設置系統,需要幾週的時間,繁複的工作來打造,如果後續想汰換新的設備,又得重來一次,也因此設備即使老舊只要堪用,多數都不會汰換。就如同美國鐵路系統也已超過百年,而美國家庭中更是充滿的老舊無法整合的設備。

這些現象都在在的顯示了,科技進步並不是真的如我們想像這麼快,他是隨著人類不斷適應與調整而循序漸進發展,若是AI 要大幅取代人類工作,目前還言之過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