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國慶整體意象以「紅藍綠」三色交錯為主,許多人一看就說這是「茄芷袋」的經典圖案! 台南市後壁區後廍社區發展協會專案經理施慶明表示,在今年五月時,曾有一位自稱設計師來電詢問茄芷的源由與來歷,他詳細的說明後,直到國慶的意象圖露出,他才連想這兩者是不是有關係。不過,那通電話是否來自主辦單位的設計團隊不重要,重要的是代表台灣本土的茄芷袋被看見,而且被肯定了。

「現在是民進黨執政,標榜的就是在地,台灣最在地就是農村,務農者裝載物品最耐用的就是萬用的茄芷袋,可以裝農具、蔬果等,這應該是今年國慶使用茄芷做為主意象的原因吧」施慶明說,很多人一定不知道早期的茄芷袋有分尺寸,從二號到二十號,最大的二十號可以坐進二個成人。

至於為何稱之「茄芷」?施慶明解釋說,來歷眾說紛云,但出自日語是大家的共識。「以前日治時代,日本人看見台灣農村都在使用草袋,但日本人無法使用日文來稱呼它,就依它的型狀用外來語說它是largekaban(大的袋子),台灣人聽久了,口耳相傳有點走音,large就成了茄芷(ka-tsì),日人就乾脆叫它「かぎ編み (gagiami)」,也是指它編織的手法。

施慶明說,以前農村社會用的是草袋仔,由三角藺草曬乾、碾平,再由手工編織成而成。日後工商社會就用紅藍綠三色的塑膠網布取代,名稱沿用茄芷。至於為何是紅藍綠三色,或許就是來自色彩的三原色吧。

現在的茄芷袋三原色條紋本質不變,但材質型式多元化,施慶明說:「我們成立茄芷工坊除了要傳承草編技術,也在思考只能有原始的形式嗎?只能在農用嗎?後來透過專業設計,結合現代生活,設計不同功能性的袋子,讓大家有親切感,讓大家覺得<土又時尚>」。

「目前在做茄芷袋的,全國大約只剩三家,二家是做最原始農用的茄芷袋,只有我們製作不同款式尺寸、有質感又可以客製化的茄芷袋。只要畫得出草圖,我們就做得出來」施慶明說,曾接過最大訂單是一筆6000個,另一個大單要訂12000個的,因交期太趕放棄製作。

茄芷工坊未來會推出更多造型的茄芷袋,也會加入皮革讓它更精緻化。甚至年底前將推出把藺草、皮革、布,重新加進來有混搭的復古風茄芷袋,因為藺草本身是有文化性的,結合皮革或布料是有技術性的,施慶明說:「運用傳統,加上我們想追求的創新,看看還能變出什麼花樣」!

今年雙十國慶整體意象以「紅藍綠」三色交錯主主,完全手工縫製的茄芷袋。   圖:大魯/攝

施慶明(左)拿著年底將推出結合皮革與藺草新款茄芷袋。   圖:大魯/攝

茄芷袋的裁切也都要全人力手工。   圖:大魯/攝

右上角這款為目前賣最好的茄芷袋。   圖:大魯/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