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政府欲以廢曬鹽灘發展太陽光電,為解決發展所造成的濕地生態的衝突,國立成功大學水利與海洋工程學系副教授王筱雯,帶領研究團隊長期投入台南、嘉義沿海一帶的環境永續發展研究,得到國家地理學會 (National Geographic Society)肯定,成為2017年其Global Grants得主之一,為台灣至今少見得到此榮譽的團隊。

王筱雯表示,獲得Global Grants後研究團隊將持續至少18個月的相關影像、文字紀錄,預定於2018年7月提出完整的報告,並提交國家地理學會。這些資料將成為National Geographic國家地理雜誌及國家地理頻道的報導素材,讓國際社會看見台灣保護生態環境與發展綠色能源的經驗與努力。

為降低溫室效應,全球皆積極發展綠色能源,我國政府也訂立「2025非核家園」目標,大力發展再生能源,預訂在2025年台灣20%能源應將來自於綠能。為此,經濟部能源局規劃,要將公有閒置的廢曬鹽灘地列為發展地面型太陽光電的場址,並鎖定台南、嘉義地區約770公頃面積,但是可能產生破壞濕地生態、摧毀重要野生鳥(如黑面琶鷺)棲息地的問題。

研究團隊集結政府、社區、學術三方,共同參與研究計畫,透過在地觀察、訪談,以及地方座談等,讓當地居民瞭解濕地的在地價值;並同時透過現地調查與實驗、數值模式應用、量化論述等客觀資料,與社區建立信賴關係。此外,該研究團隊也不斷地與政府部門溝通、讓公部門瞭解,將廢曬鹽灘發展地面型太陽光電場址,對濕地生態造成的衝擊。

研究團隊強調,濕地保育與開發不是對立;在生態環境可承載的情況下,環境同時可被開發。以現今的科技、技術與工法,是有機會讓地面型太陽光電場址的設置對水患防範、生態資源等的影響降到最低。

為保留濕地,並發展太陽光電,研究團隊提出替代場址的方案,包括鼓勵住家或工廠善用屋頂面積發展太陽光電;在水域設置漂浮式太陽能板;並與加州柏克萊大學(UC Berkeley)共同提議創建太陽能光電塔,將原本平面的太陽能板立體化,架設於魚塭或農田。另外,他們也考慮運用台鐵、高鐵沿線的上方空間,發展成為太陽光電的場址。

王筱雯坦言,對於創建太陽能光電塔、運用鐵道上方空間發展太陽光電,乍聽之下很多人覺得不實際、不可行。但細想,其他科技發展也總是在一開始的時候被斥不可能,經過不斷努力才終於實現。研究團隊希望,在現已預設的太陽能光電場址外,發見各種未知的場址與可能性。

為保留濕地,並發展太陽光電,研究團隊提出替代場址的方案。   圖:翻攝成功大學網站

研究團隊強調,濕地保育與開發不是對立;在生態環境可承載的情況下,環境同時可被開發。   圖:翻攝成功大學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