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7月14日,蔣經國總統宣布自7月15日起,解除戒嚴令,並廢止解嚴法在內的30種法律,黨禁、報禁隨之廢除,人民的集會結社、言論自由,不再可以任意束縛。從1949年5月19日開始,長達38年56天的戒嚴終於走入歷史。解嚴30週年的今天,不少當年抗爭戒嚴浪上的行動者,有的已淡出政治運動,只在近日的解嚴30週年的轉型正義文件照片特展中,見其當年英勇風采;有的在政壇佔舉足輕重之地。

當然戒嚴時期,還有一群冒著被檢警調等情治國安單位,跟監或被吃拐子的攝影紀錄者—宋隆泉邱萬興、曾文邦等,不畏艱險地,在黨外雜誌進行民主紀錄的影像工作者,他們用影像一方方地紀錄下,民主鬥士們奮鬥的歷程,忠實的拍下台灣近30年的民主發展。

內政部長葉俊榮在其臉書寫道,三十年前的那個暑假,留在耶魯法學院趕寫博士論文,從家郷傳來解嚴的訓息,誓言趕快完成學位回台灣。隔年回台大法律系任教以來,幾乎與台灣民主化的歷程緊密結合。除了憲政改革外,核四,五輕,六輕這些設廠爭議;人團法,資訊公開法,行政程序法,集遊法,公投法這些立法爭辯,都參與不少,也寫了許多。

今年內政部推言論自由日,期待在解嚴三十週年反省言論自由在台灣的當前挑戰。改變人團法的社會團體法,合理建構政黨政治的政黨法,以及集遊法修法,公投法修法,都希望能在今年解嚴三十週年完成立法。

台中市長林佳龍則說,1982年進入台灣大學政治系就讀,他表示,當時政府戒嚴加上動員戡亂體制,凍結許多對人權的保障。他說,當時學生開始要求廢除審稿制度、教官退出校園、學生會主席普選、校園自治、教授治校等訴求,但學生運動校方除了打壓也會懲戒,學生開始會半夜去散發傳單抵制。「解嚴30年也是我們寶貴的人生經驗!」,林佳龍說,他覺得能夠跟台灣民主發展,一起呼吸一起脈動,當時只是一個年輕人的浪漫跟熱情,但能夠跟著台灣走出一條路,事後來看也是很欣慰,雖然中間有很多的困難與挫折,甚至有一些代價,不過也不虛此行。

野百合世代的桃園市長鄭文燦今(16)日則說:解嚴30年,願公民主義與台灣認同,成為民主再發展的最大公約數。他回想1985年,我就讀台灣大學一年級,正好經歷了從戒嚴到解嚴、從威權到民主的過程。那是一段漫長的暗夜,特別是在白色恐怖的時期,也有無數的受害者與殉難者,他們及家人承擔了痛苦的煎熬,在年復一年的無言悲情中,看不到天光。解嚴的歷史條件是人民的力量崛起。但是,我們必須承認,台灣人民對於政府的信任度,也是比較低的。我們需要更包容、更積極的民主參與,甚至於必須協商、妥協,議場潑水、街頭丟鞋,當然無法解決問題。

民進黨立委劉世芳也是回憶30年前的今天,是臺灣民主展露曙光時刻。當時,她在美國半工半讀,民主的渴望,讓我們隨著許多前輩在海外協助臺灣的朋友,更走上街頭聲援家鄉。跟現在的抗爭不一樣,當時我們被要求戴上「頭套」,為的是明天以後還回得了臺灣的家。所以直到現在聽著《島嶼天光》的開頭,心中還是忍不住的酸澀。

總統蔡英文在臉書PO出是1980年代,要求解除戒嚴的519綠色行動所留下的紀錄。她說,在許多黨外運動的歷史影像裡,都有這樣一群背對鏡頭的人。他們可能是卡車司機、是老師、是工廠的工人,或是小頭家,可能沒有人叫得出他們的名字,不過,就是他們推動了台灣的民主化。攝影:宋隆泉   圖: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總統蔡英文在臉書PO出是1980年代,要求解除戒嚴的519綠色行動所留下的紀錄。圖中的演講是是長期推動非暴力抗爭的簡錫堦。攝影:宋隆泉   圖:翻攝自蔡英文臉書 

1987年5月11日台灣大學的「自由之愛」學運,是台灣第一件大規模學生抗議運動。第2排右2是現為桃園市長鄭文燦、第三排的右1是現為民進黨立委鍾佳濱。   圖:邱萬興/攝

當年事件紀錄者的邱萬興表示,1987年5月11日台灣大學的「自由之愛」學運,是台灣第一件大規模學生抗議運動。拿著麥克風的是屏東選出來的立委鍾佳濱。左1現為台大社會系教授林國明。左2是台中市長林佳龍。   圖:邱萬興/攝

1987台大511自由之愛,林佳龍手持擴音器代表學生發言。(邱萬興提供)   圖:邱萬興攝影提供

當年事件紀錄者的邱萬興表示,1987年5月11日台灣大學的「自由之愛」學運,是台灣第一件大規模學生抗議運動。手持斗笠、慷慨激昂者就是段宜康。   圖:邱萬興/攝

邱萬興說,學生抗爭行動,激怒校方,學校本來打算把參與的學生以最嚴厲的退學處分,最後校方將自由之愛成員的其中7人:文馨瑩、吳介民、林志修、林佳龍、梁至正、陳啟斌和鍾佳濱,以「聚眾滋事」記小過處分。   圖:邱萬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