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住民凱道抗議「傳統領域排除私有地」邁入第99天,邵族2位祭司、2位耆老與青年今(1)赴凱道聲援並痛訴土地流失歷史,祭司陳賢美表示,小時候玩耍的土地,卻因阿祖的時代大家配合政府政策,反而被政府霸佔。

邵族祭司陳賢美受新頭殼訪問表示,每一次來到這邊,在家裡都先掉眼淚,因為從阿祖到現在,土地問題都還沒處理好,她常想,如果他們這一代處理好,下一代就不會這麼累。陳賢美回顧,土地流失是從她阿祖時候開始,那個時代大家沒有讀書,都配合政府卻受傷害,「從小在那邊玩耍的土地,政府卻把我們霸佔。」

陳賢美無奈說道,是政府把他們逼到「可憐」境地,有土地的變成沒有土地;但政府對於邵族弱勢處境,不但沒有幫忙,還加強傷害。她也痛批強取豪奪邵族土地的政府與私人,「好像沒有原住民財產就不能生活,很可惡。」她表示從年輕到現在常常北上抗爭,希望政府圓滿解決。

全球邵族之友會發言人鄭空空指出,邵族是台灣最特殊的土地剝奪案例,1973年水田被徵收,1984年政府做「市地重劃」,族人要確認土地使用範圍,卻被政府要求要繳納15年租金;原來居住的家屋還得花錢承購,而家屋與祭場部分面積都被劃為抵費地,若無錢買回則被標售,家屋、祭場遭大量拆除。

「為什麼邵族要面對這樣的苦難?」鄭空空悲憤指出,市地重劃是依據「三民主義」中「平均地權、漲價歸公」概念,質疑「山裡的土地漲什麼價?」;她表示放眼當時,有哪個山裡的角落在做市地重劃?直到921災後重建時,才聽說魚池鄉一個農村在做市地重劃。她也控訴如今原民會主委夷將拔路兒其心可議,這次又用「劃設辦法」製造「原漢對立」,這樣的辦法畫下來,她質疑私有地誰來管制?像是要幫開發商開後門,她呼籲政府存在應該解決問題、不是製造事端,傳統領域不應打折。

※ 邵族的土地流失歷史(整理自鄭空空訪談)

1932年,日本政府興建「日月潭水庫」,邵族土地淹沒水底,日本「集團移居」邵族人自舊社Tarinkuan(外石印,在拉魯島附近的潭邊)遷至卜吉山的Barawbaw(伊達邵,舊名「德化社」)。

1964年,中華民國政府實施「土地總登記」,族人語言不通,也未見公告,邵族土地的土地產權歸「林務局」與「台電」所有。

1973年,南投縣政府興建「山地文化中心」,以「一分地6萬元」價格,強制徵收邵族族人耕地。

1981年,南投縣政府開始進行市地重劃的「確定範圍」作業,全面認定邵族「侵占公地」,要求邵族承租或承購,否則予以驅離。

1984年,國有財產局開始向邵人追討「現居地範圍」15年租金,由於無力繳付龐大租金,部分族人不敢指認「現居地範圍」,部分族人將地權轉讓。

1986年,南投縣政府公告「市地重劃計畫書」,邵族無力承購者,喪失土地分配權利,領取「拆屋補償費」。

1987年,市地重劃開工,族人家屋、祭場遭拆除,大量邵族土地流失。約30位族人陸續抑鬱而終。

1988年,邵族人積極參與原住民「還我土地」運動,同年行政院公告「增編原住民保留地」。

1989年,邵族無力承購者,依「市地重劃」法令必須「强制驅離」,基於「人道考量」,政府在將族人所剩建築物「滴水綫範圍」土地,由政府編列預算承購,劃編爲「原住民保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