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預期,在中國的政治打壓下,台灣無法出席今年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世界衛生大會」(WHA)年會。根據台灣媒體報導,中國發函世衛組織會員,要求「中國台灣省」不得參加今年的世衛大會,還強調過去八年「中國台灣省」以「中華台北」名義、觀察員身身份出席世衛大會,都是建立在兩岸協商的中國許可的前提下。此一事實證明一件事,那就是除非接受北京定義的「一個中國」,否則北京對於台灣蔡英文政府的打壓絕不會鬆手。民進黨政府如果還寄望多傳達口惠的善意,就能換得中國的恩准和施捨,只是異想天開,過去八年台灣可以獲得世衛大會入場卷,就是馬英九自降國格的代價。

相信蔡政府的國安外交單位不會如此一廂情願,而且應該早已預判此一結果。因此台灣政府的沙盤推演策略,就是仍然由衛福部長出團前往日內瓦,搭配民間非政府組織力量,至少要向全球傳達台灣被迫缺席的抗議聲音。更重要的是,透過實際前往日內瓦世衛大會舉辦會場外,台灣代表團仍然可以和包括美國等重要國家的衛生部長舉行雙邊會議,甚至召開國際會議,將此一不公平的對待,直接訴諸國際輿論,這是至少必須達成的目標。

儘管如此,蔡政府當務之急,是調整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戰略,除了世衛大會、國際民航組織(ICAO)、國際刑警組織(Interpol)、聯合國氣候變遷公約(UNFCCC)等指標性組織之外,更要凸顯台灣在已經參與的國際組織所做的貢獻。更重要的是,台灣必須強化對國際社會和國內民眾的「公眾外交」(Public diplomacy),才不會只淪為且戰且走的困境,也更能凝聚民眾對台灣參與國際社會的信心。

事實是,無論是用台灣、中華台北還是其他名稱,台灣目前參與的國際組織達四、五十個,但捫心自問,有多少民眾知道如此現況?更遑論台灣在這些國際組織裡做了什麼事?蔡政府第一步應該廣為宣傳台灣參與這些國際組織的成果和貢獻,否則多數台灣民眾只知道每逢WHA、ICAO、Interpol、UNFCCC等國際組織參與案,台灣總因為不接受北京的條件就被成了被拒絕往來戶,彷彿成為國際孤兒。如此挫折的循環,將深化蔡政府外交作為不力的公眾印象,也讓台灣人民對國際事務的參與感漸漸疏離。畢竟國際組織不是只有聯合國而已,如果台灣的外交資源和精力全都花費在這幾個指標性的組織,結果卻屢屢遭挫,不如分散焦點,放大與其他非聯合國國際組織的參與。

「公眾外交」的精義是運用台灣在民主、自由、和平、人道、永續、創新、乃至戰略安全地位等領域的優勢,爭取全世界公民對台灣的認識,增進與非邦交國實質合作關係的經營。這需要政府與民間協力,甚至借重台灣優秀人才的國際影響力,深入主要國家和地區,用草根性的「交往」(engagement)來讓全世界的人民瞭解台灣。例如,台灣多年來在邦交國與一些落後的非邦交國進行農業、醫療、志工的協助,這些國家人民多數認同台灣人在他們家園無所不在的影響力,對比中國只是提供金援而非人與人的互動,甚至輸入中國勞工到這些被援助國興建基礎建設,台灣在這方面的貢獻舉世肯定,這也獲得包括美國在內許多國家的公開讚揚。

這次蔡政府在WHA的國際文宣戰上採取多元作法,包括蔡英文總統的推特發言、發佈台灣在國際醫療人道奉獻的影片、以及發動外交系統在國際媒體上撰文發聲等。但這些宣傳手法,不應該只是在WHA年會來臨前才做,而是平常就要做,甚至可借助社群媒體的廣大傳媒效果。此外,醫療衛生都是人道主義的價值,台灣政府應該與民間團體合作,而非單打獨鬥,才能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有時候透過國際非政府組織替台灣發聲的的成效更好。

此外,蔡政府也應該根據不同全球性議題(如永續、環保、人權、醫療),聘請若干「無任所大使」來協助台灣拓展外交。例如英國政府十多年前為了推動氣候變遷相關議題,就聘任氣候變遷大使,巡迴全球推動環保節能外交。這些來自民間的專業人士具國際威望,也較不受中國政治打壓,反而可以發揮宣傳影響力。

此外,現階段台灣與其他國家的合作,觸及的除了安全議題,還有健康安全、氣候變遷與環境保護、海洋資源開發與航行通行自由,以及共同打擊極端恐怖主義等,更重要的還有民主價值的鞏固、拓展與人民的交流。例如台灣和美國之間在「全球合作暨訓練架構協議」(Global Cooperation Training Framework)之下,已經在諸如伊波拉病毒、登革熱防疫、乃至於茲卡病毒防範上進行初步合作,甚至部分東南亞國家派出中間官員與會,儼然成為小型單一議題的WHA。未來「健康安全」是台灣新政府應該列入整體國家安全與外交政策的重要面向,而且必須根據台灣與個別國家的不同需求,發展出類似的合作架構。

最重要的是,「公眾外交」不僅是對外,更要對內。試問蔡政府有無針對國人在政府外交作為進行全面性的民意調查?有多少台灣民眾知道台灣在全世界各領域的貢獻?蔡政府當然可以藉由WHA的受挫過程,讓世界看到台灣,台灣也獲得主要國家聲援和支持,但這樣是是不夠的,因為台灣人民依然無法體會政府的努力。因此蔡政府也有必要透過管道,用感性說故事的方式,向人民闡述台灣為世界的付出和貢獻。

台灣需要「公眾外交」的新視野和新行動,與全世界的公民交往互動,這樣的對外關係才能日久彌堅,台灣的國際新品牌才不會因為單一事件就受到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