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長林全對違章工廠進行政策鬆綁,目前已將新一波的農地違規工廠就地合法政策,置入前瞻計劃,不過,台灣環境資訊協會5日表示,透過資料分析,政府擬啟動輔導政策,協助工廠業者原地變更土地,卻造成疑似「違章工廠」數量激增,農地工廠甚至每年增加5500家,錯誤政策成為土地管控的災難。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利用營業稅籍資料,分析違章工廠增加趨勢,找到約12萬5千筆從事製造業,但名下無合法登記工廠的企業,這類企業在1960年代開始興起,逐年增加,每年新增家數在1500至3000家之間,2010年之後顯著暴增,平均每年增加5500家。

對此,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比對資料,發現近期有2次家數暴增點,一次是2005年,當年是《工廠管理輔導法》特定地區五年輔導條款修正草案在立法院送審狀態,家數比前一年多了2成,另一次是2010年《工廠管理輔導法》公布新增第33、34條,確立鬆綁違章工廠,原地劃設特定地區進行土地變更,並開放申請臨時工廠登記,該年的家數比前一年多了4成5,顯見政策面的鬆綁,對違章工廠數量造成負面效應。

另外,相較於可能經營違章工廠的企業,擁有合法工廠的製造業企業單位,大致維持在每年新增家數2000至3000間,不過,2005年起出現下滑,近2年數量更是比前一年減少2到6成,每年新增數量不到1,000家,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強調,「疑似有違法工廠的企業」呈現正成長的同時,「合法工廠企業」則呈現明顯負成長。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指出,政府柔性輔導,缺乏強度管理的方式,造成違章工廠數量激增,土地管控失序,政務委員張景森日前已承諾先拆除違章工廠,及遷移高汙染廠房,再談輔導農地工廠聚落規畫成工業園區,台灣環境資訊協會呼籲,中央與地方政府應展現決心,從法制到執行,恢復土地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