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風暴越演越烈,已傳出有銀行不當銷售、涉嫌詐欺,金管會要求國銀一個月內要和投資人和解,儘管國銀大喊「白色恐怖來了!」但我認為,金管會更應嚴加把關,防範類似事件再度發生,以免重挫中小企業體質。

TRF屬衍生性金融商品,簡單來說,是一種「獲利有限、但損失風險無限」的設計,投資人在簽約買進時,幾乎就註定了賠錢的命運。許多銀行的銷售話術,都是「當人民幣升值到某個價位,就讓你停利出場」,但往往沒講的是,「若人民幣貶值,你就要承擔雙倍的匯率損失!」

中小企業主個個腦筋精明,倘若當初知道要賠雙倍的匯率,就明白這不是一個公平的遊戲設計,也會進一步釐清,TRF根本不像前金管會主委曾銘宗所說,「是一個避險商品」,反倒比較像是「對賭商品」,銀行扮演的不再是投資人的財務顧問,根本就是和投資人對賭的交易高手。

所以,當國銀口口聲聲大喊,「金融白色恐怖來了」,試問:銀行賺了手續費、理專在銷售壓力下積極推銷,沒有完全告知相關的風險,猶如當年銷售雷曼兄弟連動債的翻版,難道,銀行不必負任何責任嗎?

甚至如媒體報導,有貨運司機以為自己買的是人民幣高利定存,直到人民幣連番貶值,被追繳保證金,才發現原來買的是TRF;也有人投書報社,「因人情壓力,簽了銀行提供的一堆文件,在理專未告知風險的情況下,連股票都不曾碰過,卻莫名買了TRF」。

按照法規,TRF的銷售對象,應以「專業型投資人」為主,但近年銀行競爭激烈,讓許多保守型投資人誤搭了TRF的列車,連中途發現不對勁想要下車,按合約卻不能下車,只能眼睜睜的看著虧損無限擴大。說的難聽一點,這不是詐欺,什麼才叫做詐欺?

中小企業是台灣的經濟命脈,占比高達97%,據「TRF自救會」統計,受災企業至少多達兩千家,萬一人民幣續貶,災情更嚴重,恐怕會有企業面臨倒閉,受影響的家庭無以計數。

也因此,期待金管會硬起來,徹底解決TRF風暴,更要全面檢討衍生性金融商品的合理性,雷曼兄弟連動債散戶總投資金額是400多億元,但這次TRF受損金額保守預估多達2000多億元,一旦處理不好,中小企業原本厚實的競爭力,勢必傷筋動骨。

更深層來看,金融商品日新月異,金融機構砸大錢邀請金融工程奇才所設計出的商品,多半有利自身獲利,該不該賣給非法人型的投資人?底線又在哪裡?金管會也該趁此機會重新徹查,嚴設更完整的配套措施。

(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作者:盧燕俐(財經媒體人、理財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