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陞案在董事長許金龍遭收押後,案情指向愈趨明朗。樂陞近年辦理現金增資5次、發行可轉債6次,樂陞80億到底是怎麼花的?

樂陞財報公告的總資產為144億元,其中帳上包括Tiny Piece、廈門同步這2家公司的無形資產就多達47億元。這樣的估值,明眼人一看就會覺得有問題。

一樁公開收購違約案,暴露出太多疑點。從樂陞近3年內在台灣籌資超過80億元、大舉西進投資的動作來看,這恐怕不只是一樁金融詐騙、內線交易案而已,這很有可能是一場計畫已久涉及百億元的掏空案。

從公開資訊觀測站觀察,樂陞自2012年上市以來,不斷進行併購,以剛跳票的Tiny Piece為例,一家遊戲圈內人士都沒聽過的公司,只有一個自稱全球最大的行動休閒遊戲平台6677g.com,如此空洞、沒競爭力的一家中國遊戲公司,樂陞居然在2014年9月以29.3億元天價併購,其價值是什麼?沒人理解。

如果查詢Alexa.com網站,可以發現,這家Tiny Piece的網站在全球排名為68萬8千多名,根本就是一個流量低、造訪人次少的小網站。但當時,樂陞卻宣稱,Tiny Piece會員總數超過2億人,每月活耀用戶數達6000萬人,若用本益比計算,併購全球最大的行動休閒遊戲平台僅6.7倍,還對外宣稱,這是近年來兩岸三地遊戲業收購價最低的一個案例。

2014年9月30日的樂陞股東會,就有人質疑Tiny Piece會不會只是一家空殼公司?併購價如何計算?Tiny Piece如何帶給樂陞穩定的現金流?但這一切疑問都沒有得到答案。

當時,一家大型券商內部報告指出,樂陞股價完全依附在想像題材,對比國內遊戲廠商規模偏小,在中國騰訊、百度大集團的環繞下,不可能在中國市場立足。樂陞積極前進中國的故事並未結束。2014年9月才剛收購Tiny Piece,10月居然又花了52.9億元收購廈門同步網路公司,這舉動更讓市場摸不著頭緒。

理論上,連續2筆超大型的投資案,樂陞的經營層應該需要花很長一段時間去DD(實地查核),更別說後續一連串併購台灣的糕餅業者一之鄉及咖啡連鎖餐飲怡客等、與本業毫無關聯性的產業,這些都讓外界有如霧裡看花,不知道許金龍究竟在打什麼算盤?

更讓人質疑的是,從中國福建省政府工商局官網搜尋,廈門同步登記的資本額只有298萬元人民幣(約1400萬元台幣),樂陞為什麼需要花到52.9億元收購?

這還不離譜,樂陞的待出售非流動資產(主要是Tiny Piece)金額29.34億元;但卻估值Tiny Piece本身的無形資產高達20億元,再加上今年認列併購廈門同步網路增加的27億元無形資產,其無形資產竟高達47億元。

具有會計師資格的李冠嶔分析師質疑,從來沒有看過一家公司的無形資產占了整家公司淨值超過2分之1的比重。翻開樂陞的財報更讓人吃驚的是,一家公司的淨值不過48億元,無形資產就達47億元,這不是太荒謬了嗎?

專注於文創產業的中加創投副總黃俊凱指出,假若是迪士尼,因為擁有太多知名的內容財產權(IP),當然無形資產就具有極高的價值。但不管是廈門同步或Tiny Piece,實在說不出有什麼代表作,無形資產又怎麼會有價值呢?

樂陞3年內在台灣籌資超過80億元、大舉西進投資海外子公司的作法,就被質疑是債留樂陞,錢藏中國的舉動!

例如Tiny Piece,就是由台灣樂陞轉投資位於開曼的More Than Tiny Limited,再轉投資開曼的Proficient Success Limited,最後又透過馬紹爾群島Tiny Piece Co., Ltd投資中國Tiny Piece。

這一回賣回給原經營團隊,竟是設在維京群島的First Response Limited,但不管怎麼轉來轉去,結果9月30日該入帳的22億元還是跳票了,錢也不見蹤跡。

很顯然,從樂陞揭露的投資海外子公司資料來看,幾乎都是透過開曼、馬紹爾群島等海外轉投資公司,層層繞道錢進中國。

一位會計師就直言,台灣早就開放企業可以直接赴中國投資,為何樂陞併購一家名不見經傳的中國公司,需要繞過2家開曼子公司、再轉道馬紹爾群島子公司,有什麼見不得光的內情嗎?

此外,一家公司可以在同一個月內,連續發行3檔可轉換公司債(CB),募得20億元資金,同時這3檔公司債閉鎖期為1個月;然後3個月後,又可以被其他外資企業以高額的價格進行收購,而這一些連串金融併購動作,主管機關居然都審查過關了,簡直令人匪夷所思。

今年3月發行的樂陞4、樂陞5、樂陞6可轉債都是1個月後就可以開放轉換為普通股,「時間安排也未免太巧合了!」

根據櫃買中心資料,3檔可轉換公司債其轉換價格為73.8至75.1元,當隨後百尺竿頭宣布以每股128元公開收購後,這些可轉債特定金主們就在短短期間內,債轉換成股權,高價倒貨給後續進場投資人。

目前根據主管機關資料,這些金主不超過2百人,套利金額高達12億元,就是涉嫌內線交易的可疑人士。

(本文經《財訊》同意轉載,更多詳細內容,請見《財訊》513期,10月6日上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