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以「前進東協」換取「重押中國」市場。到底行不行得通?業界有不同聲音,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東協已非昔日的吳下阿蒙,基本工資年年墊高,台商如果採取的還是舊有的代工模式,恐怕在東協討不到太多便宜。 

根據統計,過去55年,台商對東協各國的投資,以越南居首,高達315億美元。但偏偏越南政府積極拉高基本工資,早在今年年初就宣布,分四區調漲薪資,以第一區為例,如上市公司宏全和達新越南廠所在的胡志明市,今年每月最低工資,就已從去年的310萬越南盾,一口氣調高到350萬越南盾,換算台幣雖只有5155元,但漲幅將近13%,相當驚人。 

印尼也在年初調高薪資,首都雅加達已調高到348.4萬印尼盾,折合台幣約8400元,漲幅也高達1成;馬來西亞則是7月調漲到1000馬幣,約台幣7600元,漲幅11%;泰國今年雖還沒有調漲,維持每月9000泰銖,約台幣8200元,但關鍵在,過去10年,泰國薪資已翻漲一倍,即使今年不調,明後年還是有機會持續往上。 

基本工資代表的是勞工最低保障,再聽聽東協白領薪水,肯定讓台灣上班族嚇一大跳。我特別請教了泰國台灣商會聯合總會的總會長康樹德,他坦言,「泰國人力並不便宜,普通大學畢業的新鮮人,只要會說泰文和英文,起薪都有2.5萬元台幣,如果是名校畢業,當然更不只。」 

換句話說,東協各國人力成本年年墊高,台商如果想的只是,「因為中國過去8年,工資每年增幅多達10.6%,全球第一,實在無力負荷,只好被迫把工廠遷到較便宜的東協」,等到了東協落地生根,才發現物價、店租等節節高漲,又會再次掉進「成本增、獲利減」的死胡同。 

然而,就如同郭台銘曾說過,「台灣之所以中小企業蓬勃發展,就是因為缺乏政府照顧,企業主只好憑一己之力,夾縫求生!」目前在東協經營製造業的台商,不是已善用自動化製程,就是將積極引進,設法把人力成本的干擾降到最低。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勞工加薪,內需市場就強,台商早走在政府前面,急著分一杯羹。像是統一超,2000年就入股當地7-11,目前市占率近7成,儼然已是統一集團的小金雞母。而不少等不及加薪的台灣年輕人,也前進緬甸賣火鍋、去馬來西亞賣珍珠奶茶,規模雖小,卻也是一種大膽嘗試。 

問問這些台商究竟需要政府哪些協助?多數人的答案竟然是,「不敢太奢望,只要更有行政效率,就令人感激!」看來新政府的新南向政策,民間還沒看到具體的施政細節,只能摸著石頭過河,靠自己和請教同業的經驗,還比較實在。

作者:盧燕俐(財經媒體人、理財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