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金馬獎的最佳劇情片:《爸媽不在家》,是新加坡電影。導演陳哲藝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影片中,小人物的新加坡式英語(singling)、組屋、生活壓力壓抑著的小中產家庭、跨國保母、亞洲金融風暴…構築成一個真實的新加坡人民生活面貌。過去台灣對新加坡的印象大多是經濟面、政府效能、李光耀,看不到新加坡的裡面。《爸媽不在家》是虛構的劇情片,卻讓台灣稍稍窺見新加坡的真實。這個真實的再現,目的不在於批評、鬥爭、唱衰,而是一種沈思:你所認為的美好,背後相對的犧牲與代價是什麼?

過往新加坡媒體受到嚴格管控,在2015年3月,李光耀病逝後,不少出版品出籠,呈現許多新加坡的現象。那是複雜且特別的生活情境所產生的現象。像是新加坡長大的李慧敏,寫《新加坡,原來如此!:一個成長在李光耀時代的公民真心告白》,用散文隨筆呈現許多矛盾與無奈。移民新加坡的梁展嘉,出版《幹嘛羨慕新加坡?:一個台灣人的新加坡移居10年告白》,用政治經濟角度破除台灣過往羨慕新加坡經濟發展的迷思。9月出版的《赤道上的極地:新加坡微民族誌》,作者吳易叡,居住新加坡2年。在南洋理工大學,教授醫學人文與歷史,學生成了他的觀察田野,與研究計畫交織成網,捕捉現象之餘,又能用他過往的工作訓練與經驗,連結到新加坡的歷史長河,與其他世界脈絡做比較對照。 

別擔心,這不是嚴肅的研究論文。吳易叡的文筆很好。深入觀察,散文式的語彙,詩意的現象轉化。吳易叡出生台灣彰化,精神科醫師,曾任馬偕醫院、玉里醫院、台大醫院,之後負笈英國研讀精神分析與醫學史。其後任職南洋理工大學與香港大學。著有詩集《島嶼寄生》,編有《焦土之春-2004備忘錄》,曾製作《河:賴和音樂專輯》。教學研究之餘,從事詩歌和散文創作。因為如此多元,且理性感性兼具的學經歷,穿梭於史料檔案與人群的能力,讓他生活中每個遭遇的人,都成為田野觀察互動的對象。計程車司機、面試的學生與家長、一起跑步的運動友等。 

《赤道上的極地》書中,有一篇章題名為〈關於跑步,我從沒想過的其實是……運動是強國、防老、是休閒,也是階級製造。〉吳易叡從晨跑看見許多穿著Army背心的運動者,以及授課班上服過義務役的男學生,到新加坡電影《新兵正傳》,開始談起兵役之於新加坡男性,以及新加坡的國防軍事策略。類似以色列全民皆後備軍人的做法,新加坡廣設的健身中心,背後有維持強健體魄的國防心機。這樣的心機深入到各級學校的體育學習評鑑,關關的考評影響到升學,升學又影響著未來能否捧鐵碗的機會。還有另一心機,是從運動就開始做高齡化社會,高醫療支出的預防,身體強健,老來病痛應該會少點,醫療預算就能少點。從日常的跑步,聊到整個國家各個層面的精密計算,數據管控。如果不是醫學、歷史、文學、社運相關訓練,就算居住10年,也未必能看出門道,開展出這麼多關於跑步的社會文化系譜。

新加坡是個多元種族的國家,官方大致用Chinese-Malay-Indian-Others (CMIO)這4個分類來區分族群。政府政策有許多看似公平兼顧各族群的措施。但語言教育與許多政策背後,其實正在扼殺各種族的母語與文化,像是華語教育,就會讓福建話、客家話、廣東話慢慢失去傳承。歷史上所有關心底層民眾生活的知識份子,都會關注語言問題。人民能不能用自己熟悉的母語來表達發聲、討論公共事務、創作,有其文化傳承與階層流動的社經意義。吳易叡敏感的注意新加坡日常生活中的語言語境。從咖啡店(kopitiam,接近福建話)的咖啡(kopi)用詞,融合了英文、福建話、廣東話,還有新加坡人的省話用語。到「放屎紙」(pang-sai-zua)演變至「tissue paper」的移民痕跡,以及現今街上販售小包「tissue paper」婦人的現象描述,呈現了深入生活而細膩觀察的他者(Other)觀點。實際上,吳易叡在大學教師人事資料填寫時,CMIO,選擇了Other,他不認為是Chinese那類。

〈智慧之國〉這篇裡,寫道用手機叫計程車,計程車內螢幕已經顯示他的名字。新加坡每輛車子都有一張晶片,停車收費、道路收費,完全不用搖下車窗。資料傳送至政府,每月從帳戶自動扣繳。但同時,你去了哪裡,路線為何,所有的資料數據,政府也掌握的一清二楚。陪著新加坡獨立至今50年的父權家長已逝。這50年的壓抑與騷動會讓新加坡有什麼變化? 70年代,越南還在戰火下,台灣還在戒嚴中,中國正在文化大革命,新加坡剛獨立不久。亞洲諸國的自由民主歷史不長,民主、自由的課題,總和華人家長式的管控與筆試取才的價值幽靈糾纏不分。位在赤道的新加坡,應該很熱,但情感揭露與對於公共事物的溫度卻反而冷漠。書名英文副標是:Polar Singapore,極端的新加坡。人類學式的民族誌寫法,極端的新加坡,都是一面鏡子。新加坡的苦與樂,我們在台灣只能旁觀。但我們從這面鏡子看到什麼?諸如各種迷思、各種選擇所要付出的隱形成本與看不見的代價。冷熱之間,會讓許多看似理所當然的事物,有更多層次的感受。

(編按:此篇為新頭殼網站跟高雄獨立書店「三餘書店」合作,固定於每週推出的書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