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20新政府上台後,兩岸關係前景不明朗,因此,此次台滬雙城論壇能否順利成行,一直為外界關注的焦點,最後雖仍順利舉辦,但過程中雙方過招應對,包括從一開始中方遲未公布派員層級,乃至於對論壇定位的認知,也顯見兩方「各有考量,各取所需」。

在中方的考量下,當然不希望中斷所有對台聯繫與交流,但如何維持交流及選派人選,避免外界解讀兩岸已經「破冰」,則成為對岸為難的課題。最後公布中方代表由沙海林出線,因其出身外交體系,且又身為上海主要對台工作的官員,也確實是合宜且合理的人選。

而毫無意外,不管是開幕式致詞或是面對媒體提問,沙海林皆不諱言的表明兩岸交流必須建立在「92共識」,乃至於「一中原則」之下,且其他綠營縣市若欲與中方城市交流,也得有此「正確認知」。更甚至,被問及是否藉此施壓總統蔡英文時,沙海林也直言「大家都會明白」。透過此行,中國一方面保有官方對台交流的空間,也藉此再度隔空向綠營宣達立場。

不過,很清楚地,柯文哲自去年上任後首度參加雙城論壇,就已把論壇定位為「城市交流」,此次論壇主題為「醫療衛生、青年交流、智慧城市、文化、交通」,幾乎與去年「青年創業、社區醫療、文化城市、智慧城市」並無二致,市府透過分論壇形式來延續與深化,甚至是加強「地方交流」也極為明顯。

此外,柯文哲也曾表達,雙城論壇僅是作為一個「政治上的延續」。因此,如何讓雙城論壇能夠不要中斷,即為他最大考量,否則在其民調持續低迷之際,若最終斷在他手上,無疑是替自己多添一筆敗績。

因此,儘管對方派出具敏感職銜的人選,但市府仍表達「尊重」之意;在面對沙海林種種敏感的言論,柯文哲仍不斷重申「4個互相」來作為回應,強調雙方交流仍必須建構在理解、尊重的基礎上,並無特別創新的發言。對於柯文哲來說,穩健將論壇完成,就是他最大的成功。

綜觀而言,雙方都對舉行雙城論壇樂觀其成,但在過程中,卻是各有考量、各取所需。至於兩城市間交流是否因短短1天的論壇就能取得什麼實質或突破性進展?恐怕也是「象徵大於實質意義」,雙方是否能夠逐漸化解歧見,才是兩岸關係是否真正有所進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