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島有四分之三的面積都是山林。不過大多數人對於這四分之三卻非常陌生,包括野外與歷史。魏德聖導演電影《賽德克‧巴萊》面世後,讓許多人跳開這四分之一土地上的紛紛擾擾,時光(也是眼光)拉回近百年前的日本時代。影像的魅力,讓人從1930年的霧社事件,開始注意山林地理、古道、文化衝擊、山林產業,還有台灣近代發展的政治經濟糾結複雜的議題(其實影響至今)。拍這樣的電影,需要有很多的考據與研究,有很多的源頭,其實都和楊南郡(1931年-)相關。

楊南郡是台灣登山界的資深前輩。開拓許多新的登山路線,更重要的是,把登山這個橫面向的空間連結,緊密與縱向的歷史空間融合在一起。70年代就完成台灣百岳攀登,對於登山步道系統研究甚深,最著名的就是位於玉山國家公園內的八通關古道。他的著作曾獲中國時報報導文學獎(《斯卡羅遺事》)、年度文學推薦獎《台灣百年前的足跡》、聯合報年度十大好書獎(《探險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獎最高推薦獎(《台灣百年前的足跡》)、1999年教育部原住民學術著作漢譯獎及第一屆台灣傑出文獻工作獎(《鹿野忠雄》)。

《與子偕行》是楊南郡與妻子徐如林一起完成的著作。這是一本台灣古道踏查紀錄、登山報導文集。觀察者(書寫者)充滿對台灣土地的熱情,所看所寫之景充滿從人性與感情出發的溫度。讀者很容易跟著文字,出神遙想百年前,在同一片土地上生活的人,是如何過日子、生活、抵抗險峻的自然環境與入侵者。

本書中,〈馬海僕岩窟弔英魂〉一文,楊南郡透過馬海僕溪谷附近的老獵人,去找尋莫那魯道最後躲藏的岩窟,待這岩窟一小時,想像莫那魯道當年在這的心情。楊南郡與徐如林曾著書《能高越嶺道穿越時空之旅》,也是跟霧社有關的研究。〈餘生.記憶——悲劇人物花岡二郎遺孀高山初子談霧社事件〉一文,楊南郡二次造訪花岡二郎遺孀高山初子,在「碧華莊」。第二次是1978年跟新婚妻子徐如林前往,有別於第一次(1973年)的魯莽提問,中間這些年楊南郡已經做了更充足的研究,加上夫妻同行,高山初子終於跟他講述當年霧社事件,餘生後的遭遇。

〈斯卡羅遺事〉,主要寫的就是斯卡羅王國(又稱瑯嶠十八番社)。斯卡羅王國是大概至今300多年前,是由南遷瑯嶠(今恆春)的知本社卑南族人與當地人口多數的排灣族通婚排灣化後所形成建立的貴族政治實體,位置大概在今日臺東縣的太麻里、金崙、大鳥以及屏東縣的滿州一帶。因為電影《海角七號》(友子奶奶家就在滿洲拍攝)、阿朗壹古道議題(有一端從旭海進出),漸漸開始不少人對於滿州、旭海,屏東與台東的山林歷史有興趣。文中楊南郡老師就是去採訪當斯卡羅王國,出面調停日本軍隊、清朝官吏、部落間,可以和談的關鍵人物潘文杰,他的孫媳婦姚龍珠女士,經由她的記憶口述,重新羅織300多年前,這些地方的部落故事,與西方人、日本人、清朝交手的經歷。楊南郡與其妻徐如林的書寫方式,極少插入主觀觀點,由受訪者的口述故事,讀者的想像,不知不覺被拉到幾百年前的台灣。

書名取自其中一篇〈與子偕行〉。透過劉克襄,楊南郡聯繫上一位阿美族老人「托泰.布典」(Totai Buten)(漢名為:陳抵帶),經過查證,原來他就是當年帶著鹿野忠雄(1906—1945?)),在台灣山上進行調查研究的助理(長達9年)。鹿野忠雄是日治時期,居台日籍人士中,非常著名與重要的博物學及人文學者,主攻地理、昆蟲、植物、台灣原住民、地質與地形。1944年之前,他共發表153篇論文及兩本集結著作,絕大部分是台灣相關研究。2000年,玉山社曾出版《山、雲與蕃人:台灣高山紀行》(楊南郡譯註)一書。於是楊南郡親自去拜訪已經80幾歲的托泰,聽他講述當年許多關於和鹿野忠雄一起工作生活的大小事。因為楊南郡對於鹿野忠雄的崇敬,想把握時間,連吃飯時間都不想浪費,讓托泰對於楊南郡毫無保留的侃侃而談。這個訪問與這篇文章,應該是台灣對於英年早逝的鹿野忠雄,最貼身觀察、完整的側寫。

書中最後一篇〈漂鳥精神〉,不是記錄。算是楊南郡的心情書寫與建言。他建議政府重視山林,以及登山步道的基礎設施,讓它便利與安全。讓國民可以輕易就親近野外,不需要報名什麼隊伍或組團。這些都是國家的精神建設,在山林旅行與露營中,得到精神與肉體的朝氣,享受自然的樂趣。